看了一条评论后,感觉一下就想通了为什么开源的发展不太好
在影视飓风建模那一期后续的动态下面看到了这个评论:
为什么不用 maya 或 max 啊?
不知道人家团队真实的理由,但我首先就想到了 Blender 的开源特性,使团队可以减少采购建模软件授权的开销。再结合这个评论,我突然对“我们的开源环境不好”这个问题有了些片面的见解,今天就说给各位,供大家批判。
主要就是两点:社群组建形式单一、版权意识薄弱。
版权意识薄弱我认为应该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现象吧?曾经风靡网络的各种破解版软件下载站,其实一定程度上就证明了这一点。可能跟我同年代及更年长的朋友会有印象,单机游戏,要么买五块钱的光盘,要么从三大妈或者游民星空上下载。这也是直到我从 steam 购买了正版 gta 罪恶都市才知道,原来这个版本的收音机是可以播放音乐的主要原因。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我不想说教育什么的,主要就是早先的可支配收入不足以支撑件件正版。这从随身听年代的盗版磁带便可略微感受到。到后来,微型计算机开始风靡,微软放纵盗版 Windows 来占据家用机市场一定程度上更巩固了这种“免费为主、版权为辅”的习惯,进而一直延续。当然可以肯定,随着发展进步,人们的版权意识有在一点点增强。回想一下,你有多少年没在各种下载站下载软件了?又有多少人已经为了童年的游戏而在 steam 上面补票了?
社群组建形式则是我自己对比了国内外各种交流平台之后感受到的一点。这可能源于国内互联网聊天被 QQ 一家独大了十多年培养的结果。而 QQ 微信都是闭源软件,对功能需求的响应又没有那么快,因此逐渐养成了等功能的习惯而不会去想着建立功能了。也正因此,兴趣组这种社群组建方式变得单一:建立QQ 微信群。但这种群聊形式的兴趣组会产生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同一个群组不同的几波人探讨不同话题时,这个时间线会特别的混乱,而即时通讯先天性的就无法做到内容沉淀,这使得即使有重大成果被讨论出来了也需要进行特别记录才行,且讨论过程还不见得能被完整保留。
这时一些老牌团体可能会提到使用论坛贴吧。但一来,QQ微信群的使用习惯及便利性无可比拟;二来,随着老一代产出内容的作者逐渐淡出论坛贴吧,新一代作者数量难以补足,前序内容又鲜有人接手,这类偏BBS性质的平台吸引力变得更低,更多的兴趣组会将主要阵地转移到群聊之中。
这时又可能会有人想到 QQ 前段时间上线的所谓抄Discord的频道功能。抄不抄这里不谈,单说这种“伪论坛”需要用户抛弃传统使用习惯的功能,到底还能不能被广泛接受呢?
版权意识薄弱导致开源的产物经常被“借鉴吸纳”到商业软件中,开源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通过群聊组建社群,导致实时归纳变得难以实现,使得开源软件的修复、功能改进难以有清晰的规划;近乎垄断的商业软件市场——从操作系统到即时通讯工具——培养出来用户等功能的习惯,让开源本应拥有的“免费劳动力”特性大打折扣。这些多多少少作用在开源项目上,拥有者产出的积极性也自然会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