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独立文稿 下的文章

一晃又到新的一年了。看看2024年,整整发布了16个乱七八糟的视频内容,我竟然还是这么勤奋。那既然又到了新的一年,就再来看看在过去的这一年中Linux世界又发生了哪些大事件吧。

1、Deepin23正式版发布

时隔了多长时间啊,深度终于在2024年发布了Deepin23正式版。按照官网的说法,新版本相对于20有着很多改进。不过个人认为感知最明显的应该是对8000多个核心软件包进行升级。要知道Deepin从15.9开始便迁移到了Debian Stable仓库,这虽然可以让系统更加稳定,但也使得仓库中很多的组件都不得不降级处理,如今可以同步回来也算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另外,“原子更新”可能可以让Deepin的稳定性更上一层,新加入的玲珑软件包也预示着深度逐渐脱离Debian分支,迈向更基础发行版的一个努力方向。

至于DDE及AI功能,单单看这些更新描述就不太能体会到了。所以我就不在这里做什么评价,看有机会恢复一下深度新版本测试系列内容,实际使用看一看吧。

2、Wayland逐步走向图形界面引领位置

说到了图形界面,就顺便来提一下图形界面的根基——显示服务器。在2024年,更多的发行版及图形界面均将Wayland作为默认显示服务组件,元老Xorg逐渐走向幕后。虽然就我个人而言,还是Xorg使用起来更加舒适熟悉,但技术嘛,终究是会更新迭代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元素适配到Wayland,想必终会有Wayland完美顶替Xorg的一天,图形Linux会更加的轻快易用。

3、Linux桌面市占率超4%

说到了图形Linux,那不得不看看桌面版Linux如今的市场占有率了。

你可能想不到,桌面版Linux在2024年成功到达了4%这一比例!这实在是太高了。

先不要急着吐槽,要知道,桌面版Linux在2023年6月份才突破3%,而这3%的市占率花费了整整30年的时间。但从23年6月的3%到24年2月的4%,仅仅过去8个月。而从6月到8月两个月,市占率便增长了0.5个百分点。如此看来,Linux桌面市场好像真的好起来了。但也不要太高兴,24年8月后,市占率开始缩水。因此从24年2月到24年12月这10个月整体看来,桌面版市占率仅仅提升了0.08%。如此视角,可能突破5%又变得遥遥无期了。

4、Steam平台Linux使用率超2%

不管怎么说,如今也有4%的电脑用户使用Linux作为桌面操作系统了。那么结合Steam的平台统计来看,有一半的Linux用户会使用Steam进行游戏。是的,去年我提到过Steam Linux的用户超过了macOS,当时的Steam Linux占比为1.97%。而到了2024年12月,这个比例来到了2.29%。虽然还是上升的趋势,但势头已经随着Linux桌面版增速的放缓而放缓了。而且考虑到Steam Deck,这个比例其实参考意义不算太大。

5、Linux主线内核合并实时补丁

说了这么多外围,来看看Linux内核在2024年一项重大的改变:终于合并了从2004年便开始构建的PREEMPT_RT补丁。如果你使用archlinux的话应该会发现,linux-rt这个软件包的版本停留在了6.10,可能以后也不会再更新了。因为从6.12版内核开始,这个RT补丁已经合并进了主线,不再是一个按需打入的补丁集了。

这个补丁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它的名字:实时抢占(Realtime preemption)。利用这个补丁集,Linux可以实现毫秒甚至微秒级别精度的强实时任务。但受限于print_k函数的高延迟,20年来一直没能被合并入主线。如今,随着人们在修改print_k函数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此补丁也终于转正。

6、Linux内核开发者名单移除俄罗斯开发者

都说到内核了,那就来简单聊聊2024年10月的那起事件——移除俄罗斯开发人员。

我其实还是通过其他朋友的at才看到的这个新闻,然后就在很多平时对Linux根本不关心、只在有一点热度就开始拼接视频配大文字的新媒体账号上反复刷到,使得我还以为大众突然变的开始关心Linux发展了——这几乎就是Linux中国停止更新时候新媒体平台反应的翻版。

不多说没用的。直接就这个事情来谈。两个方面。

先说人类。你相信乌托邦吗?如果你相信,那么建议还是不要相信。是个人就会有情感,自然也会受到其所在位置的熏陶。有了这个前提,就很难做到很多技术人梦想的科政分离。之前也见过评论说要努力去打造这样的氛围,但只能说,小范围可以,但凡人数多一点都会出现阳奉阴违,建立小团体的火苗,进而逐渐的分道扬镳。这不可避免,也是人之常情。放到Linus身上,无论是否有资产之类的威胁,但长期受到家乡的熏陶,如此对待也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再说技术。无论怎么处理,毕竟是开源产物,大不了我就独立门户呗。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openSUSE内核从来不跟随主线更新,而是从主线分离出来自己维护,功能、稳定性不输主线,而且还可以在兼容新版本软硬件的同时得到一个相当稳定的基础组件版本环境,这是跟随主线更新的发行版难以比拟的优势。

另外,移除的是maintainer——维护者,而不是developer——开发者。想的话继续开发,而且大多数人也只能作为开发者。这么看来,移除maintainer,使俄罗斯人不用在最终审查时与其他激进的爱国者交流,而是更专注于代码,仿佛还有了点儿保护俄国技术人员的味道了呢。

总的来看,2024年的Linux长势喜人。拓展桌面市场的同时更是原生支持了高精度工业所需要的系统要求。期待后续的发展。

自己基于官方主题魔改的千禧年风格主题更新到了3.0版本了。增加了不少实用功能,也优化、修正了前面版本遗漏的问题。所以如果你以前访问过本站,可能需要强制刷新一次才能获得正常的浏览体验。

当然,如果你是Typecho用户,也对这个主题感兴趣,请阅读这篇主题介绍文章

祝使用愉快!公历新年快乐!

我在公司的电脑是Windows11,而我家中的电脑除了macOS就是Linux。所以我最终回归了微软家的浏览器——Edge。原因是啥呢?

一、现代化内核

众所周知的,如今的Edge内核已经更换到了全球同步的chromium内核,这很明显的提升了浏览网页的体验。而且,微软停用IE的动作也极大推动了国内网页系统的“现代化”——连我司万年不变仅支持IE浏览器的内部系统都进行了全面更新,好用了、流畅了、不用整天琢磨着怎么保证兼容性了。

当然了,虽然默认使用chromium内核,但作为兼容狂魔的微软,还是保留了切换到IE内核的可选项。终于在微软“官方”浏览器中体验到了双内核功能——虽然已经没什么大用了。

二、垂直标签页

我最喜欢使用的就是垂直标签页功能。Edge和Chrome谁先发布的这个功能已经记不清了,但相对于顶栏来说,使用垂直标签页在非Windows系统中可以获得一个拥有更一致视觉体验的Edge浏览器,而在Windows系统中使用,更是能直接增大浏览器的内容区域高度;只显示网页图标的小标签样式就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看,感觉更清晰有条理,且可以在不压缩标签宽度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标签展示数量。当然这一点非常看个人使用标签的习惯:如果你是通过标签页名称,而不是通过网页图标来选择标签页的,那么垂直标签需要鼠标悬浮一会儿才能展开名称的操作会让你感觉更繁琐。虽然垂直标签页页也可以固定显示标题,但太吃空间了,没必要。

垂直标签页效果

三、好用的集锦

类似于Safari的阅读列表,Edge的集锦功能可以将你查找到的资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与收藏夹不同,每一个集锦更像是一个工作流,你可以按照工作流的顺序对添加到集锦中的页面进行排序,更可以在页面之间或直接对某一个链接添加注释,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直接一键打开集锦中所有的链接进行查看。不过有一些美中不足,Safari的阅读列表可以设置已读未读状态,还可以设置离线可用,希望Edge的集锦以后可以视情况添加一下这两个功能吧。

集锦效果

四、好用的工作区

按照微软官方的说法,可以在多个用户中同步标签页开关状态,且每个工作区都拥有一个即时通讯的讨论组。但就我自己的使用习惯来说,即使自己使用这个功能也是非常实用的存在。首先,工作区中的标签页不会随着关闭浏览器而关闭,这就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切换到其他电脑上面的Edge浏览器,重新打开这个工作区来一键恢复先前已经打开的所有页面。其次,通过工作区来进行标签分组,每次用完直接关闭窗口即可,下次再有需要可以直接开启工作区进入。就像如今我的账号下长期保留有2个工作区:OA、党校。虽然都是针对办公电脑保留的,但每天上班直接打开两个工作区即可设定好所有需要的网页,下班直接关闭浏览器走人即可,十分方便。

相对来说,有了工作区功能,标签页分组功能有没有就两可了——可能也是使用习惯导致的吧。

工作区效果

五、真正的全平台同步

不用多解释,现在市面上所有的个人硬件设备都有Edge的支持。所有我使用的Windows笔记本、MacBook、安卓机、iPhone可以随意同步——尤其是集锦、收藏夹、密码、历史记录,只需要登录微软账号即可,而且微软家的服务访问起来还不需要特殊的网络设置。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六、浏览器健康助手

就我仅有的浏览器使用经验来看,至少在观感上,Edge是最有效的。长期后台的页面自动休眠,设置里也能更详细的调整节电设置,咱也不知道到底能节约多少,但作为安慰剂功能还是不错的。

健康助手效果

七、快速迭代的插件功能

这个其实不算什么新鲜的特性,但Edge如今补全了这项功能,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手机版浏览器兼容同步,还是挺出色的。而且就像前面所讲,微软域名访问起来也不需要什么额外的网络设置,实际使用下来还是十分便捷的。

电脑手机都可使用的插件功能

八、必应美图

如果你没有更改过Edge的默认主页,那么作为首页背景的必应美图我认为也是提升使用体验的一项内容。有一说一,确实赏心悦目。再将推荐、标签等全部关闭,一个简约而美观的Edge首页便实现了。

简洁好看的首页

顺便一提,你发现了吗,微软开始重新启用msn品牌及它那经典的蝴蝶标了。如今Edge 默认主页的信息流已经变为由msn 咨询提供了——或者说更换了标志。这源自双十一时微软重启msn品牌的决定。

九、自然语言朗读屏幕

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事物,但可以直接使用AI语音获得更自然的朗读音色我认为是一个亮点。对于普通话,你甚至可以得到很熟悉的音色。再配上一个背景音乐,直接可以上传短视频平台了。

十、摘要——总结网页内容

这也是自诩“加入AI”后出现的一个功能——而且我仅在手机端Edge中找到了这个功能。对于大篇幅文字信息的页面来说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总结。虽然现在有很多大模型软件了,但Edge 直接集成到浏览器中也算是更方便使用了一些吧,对于我这种不喜欢四处注册账号的人来说还是挺亮点的。

好用的网页总结

总结

其实我使用浏览器只有最基本的需求,能正常显示网页,响应能跟上操作就行了。而Edge 这个微软家族的“新起之秀”,相对Chrome 有着更简单的同步体验,相对Safari 有着更全面的平台兼容,相对国内一众浏览器有着更简单的操作界面。虽然各项功能都不是最出众的,但掌握“中庸之道”的Edge 使自己成为了继IE 后浏览器市场中又一个独特的存在。

在Steamdb 里边,有这么一个应用

ValveTestApp3043620。通过名字不难看出来这是一个测试应用。

但根据提示可知,它是非公开状态的。因此你无法直接在Steam 中搜索到它,只能在Steamdb 中看看它是做什么的。

先来看更新历史。

你可以看到一些知名游戏比如求生之路2、gmod等等,其中还夹杂着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工具名——proton-arm64. 也就是说,G胖不止直接参与了Archlinux的合作,同时还默默的测试着proton兼容层——运行在ARM架构上的兼容层。而其中列出的这些游戏名称,便意味着这些x86游戏可以通过ARM版proton兼容层运行在ARM芯片的设备上了。

至于如何实现的,继续往下翻便可以找到大概的答案:

引用了FEX组件。根据这个开源项目的介绍,FEX可以在ARM架构主机上执行x86程序的二进制代码。这下解释通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另一个眼熟的组件呢?

waydroid,又一个开源项目。其可以在Linux系统上启动一个完整的安卓容器。

这些都为了什么,现在你可以大胆猜测了。就我个人而言,几乎可以确定的是:第一,非x86芯片上运行Steam是可行的;第二,Steam打算通过兼容安卓程序来扩充Linux版Steam可以执行的程序数量。

可能有人问了:为什么是针对Linux版本而不是Windows或者macOS呢?除了waydroid只支持Linux这一个原因以外,来看看SteamDB中这个测试应用的Metadata页。

前面的这些内容无关紧要,主要来看Additional Information的兼容工具这块内容。

可以看到,无论是waydroid还是proton-arm,“to_oslist”一项的参数全部单一指向了Linux。所以可知当前的测试仅面向了Steam for Linux 这一个平台。

理解了这些之后,我觉得可以一起给G胖磕一个了。

之前的文章我们已经提到Valve与Archlinux开始了直接合作。而现在又有如此的兼容层参与测试,很难不去考虑Valve正打算通过兼容层形式极大的拓宽Steam的运行平台。而至少在目前来看只测试Linux版本Steam,极有可能是因为Linux在ARM平台上也可以运行的很好,且相对于Windows有着更好的定制性。那这可能就代表着在ARM版proton成熟之后,其推出的Steam Deck便可从当前AMD的CPU转向如高通等更适合移动设备的ARM架构芯片了。

就像之前的文章所说的:proton的目标已经不像是一个Windows转Linux运行的兼容层了,而正在逐渐进化成一个目标平台。

G胖的Steam帝国,不敢想。

9月27号,arch的邮件列表有一个话题

We a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at Arch Linux is entering into a direct collaboration with Valve.

G胖又发力了。

首先,简单说说为啥这俩会有合作。众所周知,valve推出了Steam Deck,而其搭载的操作系统SteamOS,便是基于archlinux构建的发行版。

接下来,简单聊聊这个合作。当然,我不会在这儿预测G胖对Linux生态会有多么深远影响,只想跟各位就着这个邮件列表来简单看看,至少就直接合作的Archlinux以及G胖基于Arch构建的SteamOS来说,其会有哪些改变。

这个主题内已经很明确的指出了:Valve is generously providing backing for two critical projects that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our distribution.。哪两个方面呢?

一个构建服务、一个签名机制。这可能对于arch的包维护者来说是一个影响人生轨迹的改变。目前,arch 在构建软件包时部分操作仍需要手动干预:如手动开始构建、手动使用自己的密钥给构建好的包进行签名。这使得同一个软件包,对于不同的软件架构,包维护者只能多次重复上述操作才能完成全平台维护工作。这好吗?这不好。

一旦valve的这两项内容实现了,即可为arch带来类似SUSE的OBS的操作流程:维护者只需进行资源的修正,多平台打包及签名工作即可让构建服务自动完成。

那如上这些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几乎可以确定的是,SteamOS基于Archlinux定制的这个条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不会改变的了——只要这个合作真的可以持续下去的话。

其次,就目前针对valve的各种传言,valve如此深度的参与arclinux的建设更可能是其为自己下一步进军arm架构或者安卓架构的前一步布局。试想,一旦构建服务完成,无论是哪一种架构的软件包都可以更轻易的构建,那么SteamOS将不只是仅可以运行在x86架构的单一架构发行版,而是可以轻易的适配多种CPU架构的全方面操作系统,进而为Steam提供更多的运行平台。而Proton——这对于Windows用户可能也很陌生:SteamOS可以运行大多数游戏便归功于Proton这个中间层——一旦这个实现了自动构建和签名,那么Proton套件也可以通过一套设计而更全面的兼容于多种架构的硬件。那么会不会有这么一种可能:游戏开发者只需去适配Proton
套件,不需要再管运行proton的是哪种系统了。那如此一来,Proton便成为了一个平台,只要Proton可以运行,那么适配了Proton的游戏便可运行,这无疑简化了游戏适配操作系统的简易度,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当然,如此一来,Valve的VR眼镜芯片切换到其他更经济的架构便也是轻而易举了。

总之,Valve为 archlinux带来的改变,可大可小。就像Arch的这个邮件列表所说:

This opportunity allows us to address some of the biggest outstanding challenges we have been facing for a while.

我去年有简单聊过为什么从网易云音乐切换到苹果音乐,并且跟各位简单分享了我的使用思路。但随着资料库内容逐渐复杂,我的思路进行了一些调整。今天就简单的跟你分享一下。

首先,随着版本的更新, 新的苹果音乐已经单独提供我喜爱的音乐播放列表了。因此之前通过智能播放列表实现的喜爱歌单就不再需要了,删除即可。

其次,由于现在有使用古典乐app,而古典乐与音乐的资料库是同步的,所以在古典乐中加入到资料库的作品同样可以在苹果音乐的资料库中看到并收听。但当我在驾驶途中想从资料库随机播放音乐时,古典乐混入其中就有一丝不和谐的感觉。因此增加一个智能播放列表,将所有不想在驾驶途中收听的音乐排除掉的一个大合集歌单。

在电脑端的苹果音乐中新建智能播放列表,条件如下:

  • 类型不包含classical与类型不包含spoken word:这两个条件相结合排除掉了所有的古典乐文件,同时spoken word条件可另外将所有专辑中的讲话片段进行了筛选——目前我发现的仅仅在维也纳新春音乐会专辑中有发现,可能有些现场版专辑也会呈现吧
  • 时长大于1分钟:这个条件将一些音乐片段进行过滤。以我的资料库来看,只有TV放送版专辑涉及此情况。
  • 注释不包含剔除:这是一个十分灵活的条件,可以将所有游离在前三个筛选条件以外的,自己不想在驾驶途中收听的音乐剔除。比如前述的TV放送版专辑中,存在两个正片BGM音轨。这两个音轨超过了1分钟时长但个人感觉不太适合在驾驶途中收听,因此便可以通过这个条件进行剔除。

那么如何将最后的这个条件实际应用起来呢?

在电脑版苹果音乐中,在资料库内找到需要剔除的音乐,右键——显示简介,弹出的窗口最下面有注释一行,在后面填入“剔除”两字,按下好完成编辑即可。

听起来是一个挺蠢的方法吧?但这只是给你分享一下我自己构造这个歌单的思路。通过类型及时长将大多数不希望出现在这个歌单的曲目筛掉,零星的没有共性的音频再通过注释进行补齐,真正实现起来要比手工整理大合集歌单简单、快速的多,可以试试。

最后,通过播放列表文件夹将播放列表进行归类。比如我这里增加了两个文件夹:每年都在听什么与年度精选。其中,每年都在听什么存储了我的按年整理的播放列表——注意啊,按年整理的播放列表也是智能播放列表,我不需要手工将新加入资料库的音乐添加进去,它会自动同步资料库的变更。而年度精选则保存了苹果音乐每年自动生成的音乐回忆。这样一来有两个优势,一来可以通过分类快速找到相应的播放列表进行播放。另一个更大的优势是可以将这些播放列表的音乐直接合并播放。举个例子:我这里有两年的音乐回忆,如果我不放在文件夹中,那么我每次只能在某一个音乐回忆列表中进行播放。想将两个列表合并播放的话,我只能在开始播放某一个列表之后,长按另一个选择最后播放将其加入到队列之中。而放入文件夹,显而易见的,在两个列表的界面便出现播放按钮了。

那么现在我的苹果音乐是一个什么使用效果呢?对于一般的流行乐,我遇到喜欢的歌曲之后只需选择添加到资料库,按年整理的智能播放列表与驾驶使用的智能播放列表会实时进行更新。对于我特别喜欢的乡村音乐,因为我为这种曲风单独建立了播放列表,而这个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音轨的分类不统一,只能使用普通的播放列表。那么对于这种涉及到手工编辑播放列表的场景,我只需增加音乐到这个播放列表,苹果音乐的设置项会将这个音乐添加到资料库,然后又回到了前面的智能播放列表筛选环节。如此,更新的自动化、一键式歌单整理就调整完成了。

还是那句话,以上只是给各位提供一个苹果音乐的使用思路,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场景对智能播放列表的条件进行调整,打造属于自己的一键式智能音乐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