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openSUSE 下的文章

转眼都到了2024年了。回看一下2023年,我居然发布了整整16个乱七八糟的内容,我实在太勤奋了。

那么,作为一个以类unix系统教程碎片为主的频道,在新年之际跟你分享一下2023年的一些变化。

更新频率降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莫名其妙的没有太闲着,而没有太闲着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少打开家中常用的电脑,而不用家中电脑就意味着我这一年实际上很少使用Linux或者macOS系统。可以说,我在2020年换掉archlinux时候的预言在2023年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属实是: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但即使使用的频率很低,我还是将ubuntuunity更换到了Debian12。这可能是我这一年中最大的一个更改,这其中的具体原因我也有分享过,可以回看一下。

提到了乌班图,这让我想到了2023年乌班图的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变化:引入了基于flutter的应用商店。这项调整体现在了前几个月发布的乌班图23.10版本中,用以替代老朋友——乌班图软件中心。相对来说,新版本的商店有着更现代、更流畅、更一致的使用体验,可能也会助力乌班图全局snap化的布局。

可能你觉得使用flutter开发应用商店与全局snap化没啥关联,不过乌班图在2023年2月宣布,官方版本不再支持flatpak格式软件包开箱即用你又如何看待呢?很明显,乌班图为了推广并应用自己发布的snap格式软件包在自己的系统上不遗余力,撤销开箱支持flatpak可以说是最明显的一项措施。不过仅仅是无法开箱即用,你还是可以手动部署相关的程序以恢复flatpak支持。

顺带一提,即将推出的ubuntu24.04为长期支持版本也有一个新的变化,那便是它将可以获得长达12年的更新支持——当然,这需要你注册ubuntu pro。不过这项服务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是免费的,如果你习惯并长期使用乌班图的话,安装这个版本并加入ubuntu pro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你方唱罢我登场,与ubuntu所处的Debian分支相对的,则是RHEL分支中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变化:RHEL与2023年中旬宣布限制其源码访问。现在看来这个大概是转变CentOS性质的接续步骤:目前的CentOS完全可以说是RHEL的测试版,而曾经的CentOS则可以看作是RHEL的免费版。两者位置的变更似的RHEL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客户上,而无需再考虑普通用户。这个消息在刚发布时反响剧烈,不过就目前来看,这更多的改变了RHEL下游发行版的生存轨迹,对于其他分支,甚至RHEL本身的企业用户来说,影响不大——暂时不大。

现在从发行版层面剥离出来,看看内核层面改变人生轨迹的变化:支持周期从六年缩短至两年了——我是说LTS内核。这个变化大概对用户来说影响不大,毕竟现在常见的发行版,要么像SuSE,不更新内核主版本,但自己长期单独维护,以至于跟用新内核没啥区别;要么就像Arch,有新的就直接给更新上来了。但支持周期的缩短对与内核维护人员来说可是重大利好——再也不用管理那么多没啥人用的旧版本内核了。

上面这些2023年Linux世界的变化是好是坏还请各位评判。不过,Linux版Steam使用率超过macOS,从哪种角度来看到可以算是2023年Linux世界一个不错的消息吧——当然了,这俩货加起来都追不上Windows的零头,不过,这至少证明Valve这几年在Linux游戏领域所做的不懈努力不是白费的——要知道,为了能让Linux运行Steam 中大多数的游戏,Valve从大概疫情前便开始基于wine来开发Linux 的游戏兼容层proton,并在这些年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截止目前,Steam上热门游戏通过官方测试可以运行的已经超过了10000款,而根据玩家的测试,这个数量可以上升至大约17000款。我想这对于一名普通玩家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但诚然,目前这个兼容层还不是十全十美:比如联网游玩的游戏,反作弊插件目前还无法正常运行。但车到山前必有路,由于Valve的proton套件是开源的,因此针对部分特定游戏,有个人开发者定制了proton套件,使得可以通过定制版套件达到正常运行带有反作弊插件游戏的目的。不过这些仍只是个例,Linux联网游戏任重而道远。

以上便是跟各位分享的2023年Linux世界的一些重大的、改变人生轨迹的变化。祝各位能在这曲里拐弯的人生中好好生活。

视频点此

Linux系统会为每一个用户建立一个home目录,其中有几个金刚路径,如桌面、文档、音乐、下载等等。通常来讲,在图形界面下使用这几个文件夹可能不会意识到什么问题,但如果使用终端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在不同的发行版里,这几个金刚文件夹的实际名称可能是中文,可能是英文。也就是说虽然在图形界面下,文件夹名字显示为“桌面”,但实际上需要在终端中输入cd ~/Desktop才能进入桌面文件夹。这个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因为只是设置存在一些差异。

一、如果你是图形界面用户

以KDE为例,你可以发现在设置个性化-应用程序-位置项中可以随意定义这几个金刚文件夹的路径。因此如果想把中文路径调整为英文,直接输入即可。确定时按照提示,系统会自动完成文件夹的重命名操作。
另外,由于可以随意自定义,所以理论上如果你有长期挂载一个网盘当作本地扩容的分区,那么你也可以通过这个设置,把这个网盘当作某一个金刚文件夹对应的路径。

二、如果你是终端用户

这个文件夹映射关系保存在~/.config/user-dirs.dirs文件中,因此只需要修改对应的路径即可实现调整。但是需要注意,由于终端无法完成自动重命名,所以如果需要保留文件夹中的数据,需要在修改路径之后手工将原先的文件夹修改成对应的名称才能保证继续映射。

视频点此

如果你关注过一些国内的for Linux应用的话就会发现,它们之中很多都是通过网页版套壳实现的。对于一些有着非常完善的网页版应用来说,如此方法确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打造一款全平台兼容的本地化应用。对于这类操作,Linux下拥有一个小工具来实现——nativefier

这是一个纯粹的终端程序,一行指令即可将一个网页打包成一个全平台兼容的electron套壳应用。可以前往GitHub查看具体内容。这里只介绍基本用法。

一、安装

在很多发行版中都可以直接通过源来安装。对于openSUSE,直接通过opi nativefier即可搜索到对应的OBS源,添加安装即可。

对于源中没有这个软件的,或者Windows、macOS来说,由于此工具由nodejs编辑,直接使用npm install -g nativefier安装即可。

二、基本使用

在安装完成后,便可以直接使用了。

基础命令为:nativefier -n <打包后的应用名称> -p <程序兼容的平台> —-arch <架构> —- weight <窗口宽度> —-height <窗口高度> <网页URL>

如打包微信网页版:nativefier -n WeChat -p Linux ——arch x64 ——width 1024 ——height 768 https://wx.qq.com/

  • 如果想让程序可以后台运行,可以增加参数——tray
  • 如果不想在使用时可以调出chrome的开发者工具,可以增加参数——disable-dev-tools
  • 如果想控制程序在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个实例,则增加参数——single-instance

设置好参数后回车,第一次运行会自动获取一个electron的依赖,然后自动开始打包。打包完成的程序会放置在~/<应用名称>-<兼容平台>-<架构>/文件夹下。你可以直接在这个文件夹下执行二进制文件以启动程序,或自己编辑一个desktop文件,将这个打包好的程序“安装”到系统中运行了。

视频点此

深度更新了Deepin15.5版本之后,增加了面容识别功能。对于其他发行版,有没有可能拥有呢?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开源程序:howdy。

如果你在深度论坛中大概浏览过的话就会发现,有些人认为深度的人脸识别功能就是将howdy内置到系统中实现的。具体怎么做的我在这里就不深究了,不过我们可以通过howdy在其他发行版中增加人脸识别这一功能。

安装在大多数发行版中都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可以参照howdy的GitHub介绍来完成:

  • 对于Ubuntu系:添加ppa源,然后通过apt安装即可
  • 对于Debian系:从GitHub的release界面下载deb包安装即可
  • 对于Arch系:通过aur安装即可
  • 对于Fedora:启用CPOR源,然后通过dnf安装即可
  • 对于openSUSE:通过opi,自动添加OBS源并安装即可

但是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我的openSUSE15.3出现了一些依赖问题,所以对于这个系统,需要进行一些额外的补充。

缺少的依赖是python3-opencv3,我们选择忽略依赖继续,将howdy包先装好。此时,howdy的部分功能是可以使用的,但最核心的识别功能不可用,所以还是需要对依赖进行补全,直接通过opi来安装即可。推荐在查询结果中选择science这个官方性质的OBS源使用,避免后期不必要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对howdy进行配置,让howdy知道这台电脑的人脸识别设备——也就是摄像头——是哪一个。

  1. 使用文本编辑器打开/etc/lib64/security/howdy/config.ini
  2. 查找device_path一行,将等号后面的none更改为摄像头设备的路径
    a. 安装v4l-utils,这个包可以直接安装
    b. 使用命令v4l2-ctl --list-devices查看设备
    c. 记录摄像头名称对应的路径,填入配置文件即可
  3. 保存

现在,就可以尝试添加一个面容数据了。

  1. 使用命令sudo howdy add
  2. 根据提示随便输入一个模型名称(不能超过24个字符)
  3. 面向摄像头,让它认识你
  4. 你会看到“Added a new model to 你的用户名”,这就代表完成了

这时,通过sudo howdy list就可以看到刚刚录入的脸部模型了。当然,howdy也提供一些管理模型的参数,具体可以查询GitHub的介绍。

最后,就是将人脸识别加入到密码认证的步骤当中了。对于openSUSE来说,虽然不是howdy要求的依赖,但必须安装一个叫pam-python的包才能将howdy与认证联系起来。但在openSUSE15.3中,又不存在这个包,所以需要手工安装一下。

  1. 进入openSUSE官方的包搜索工具
  2. 搜索pam-python,选择ALL Distributions
  3. 进入搜索结果中,找到openSUSE Leap 15.2,点击official release中的Expert Download
  4. 打开的页面中,点击Grab binary packages directly,下载不带.src的一项
  5. 双击下载的文件安装

到此,这个负责认证的包就安装好了。接下来,就是将人脸认证接入。

相关文件全部在/etc/pam.d中,根据需要增加语句即可。这里以使用sudo命令时进行人脸认证为例。其他命令使用人脸的方法一样,只是调整一下编辑的文件即可

  1. root权限打开sudu文件
  2. 在文件最开始增加人脸认证语句
    auth sufficient pam_python.so /usr/lib64/security/howdy/pam.py
  3. 保存

此时,当使用sudo命令时,摄像头便会启动,尝试识别人脸。如认证通过,则正常执行命令,否则弹出密码输入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密码来进行认证。

不过对于openSUSE来说,使用sudo时候默认请求的是root账户密码,因此人脸也是请求的root账户的人脸。但刚刚howdy录入的人脸是我们这个账户的人脸,所以我们可以通过howdy指定用户录入功能录入root人脸信息,也可以通过修改sudoer文件,将请求的密码改成当前账户即可。

视频点此

曾经有一个半个钟头的视频,大概演示了一下如何在Optimus模式的笔记本电脑上实现英伟达显卡的虚拟机直通,后来又用了一个视频简单说了说如何在Linux中安装KVM虚拟机以及一个简单的图形界面。不过得益于KVM虚拟机在Linux上面的优异表现,KVM虚拟机的图形界面程序也算是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观感不错、使用简单的图形界面程序。今天就来看一个,我认为可以当作是virtual box平替的KVM图形界面程序——Quickgui

简单来说,quickgui是quickemu和quickget的一个图形化前端,而quickemu是简化qemu建立KVM虚拟机的一个终端脚本。因此与virt-manager等KVM图形化管理器差异的地方,在于quickgui侧重于帮助用户根据选择的系统和自身电脑的配置一键配置好一个可用的KVM虚拟机,并统一管理已经建立的KVM机器。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不需要用户事先准备安装镜像文件。那么接下来就看看如何安装。

就像前面说的,quickgui是quickemu和quickget的前端,因此首先需要安装好这两个。前往quickemu的github,可以看到对于arch用户,可以通过aur直接安装,而乌班图用户则可以添加它的ppa并完成安装。但我现在用的是opensuse,就需要手工来安装了。

在quickemu的页面里写了所需的依赖,其中要求QEMU版本需要在6.0或更高。但openSUSE官方源中,其版本刚刚到达5.3,所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升级QEMU。

  1. 直接打开终端,输入opi qemu,在弹出的源列表中选择Kernel:tools,然后按照提示更新提供方,完成。
  2. 打开YaST的软件管理模块,切换到模组标签,找到KVM主机服务器,将右侧打勾的版本全部切换到刚刚添加的源上(如有),确定。

到此,QEMU版本的升级就完成了。

如果你是全新安装的openSUSE,可能还有一些依赖需要你去补齐。可以按照github的指引进行安装,或者先按照下述步骤安装好quickemu与quickget尝试运行,失败的话再查看依赖问题。

  1. 克隆quickemu到一个文件夹:git clone --depth=1 https://github.com/wimpysworld/quickemu
  2. 全局安装quickemu到系统: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local/bin/quickemu quickemu /path/to/quickemu 50,其中,/path/to/quickemu为刚刚保存了克隆工程的文件夹,其中可以找到quickemu这个脚本
  3. 将quickget全局安装到系统,命令同2,只是将所有的quickemu更改为quickget

到此,你应该可以直接在终端中使用命令quickemuquickget来直接调用这两个脚本而无需再进入到保存的文件夹中执行了。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建立好quickgui所需的基本环境了。接下来就是安装quickgui

  • 前往quickgui的github,下载最新发布的预编译包,解压到某个目录下

进入这个目录,双击quickgui,一个好看的管理界面就正常启动了。

它的功能非常简单:管理已有的机器与建立新机器。初次使用时,可以通过新建机器功能快速建立一个KVM虚拟机。而且这个建立只需要我们选择好需要的操作系统版本和保存路径,点击下载,软件便会自动下载并部署好,等待启动。待下载完成,切换到管理已有机器的界面,便可以看到刚刚创建的虚拟机了。

管理界面也很简洁,只有三个可以操作的功能:启动、停止、删除。如果你是arch 或者乌班图用户,此时应该可以通过启动按钮直接简单的打开这个虚拟机了。但对于openSUSE,你会发现无法正常显示虚拟机窗口,再等待一会儿就恢复到了启动前的状态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openSUSE的QEMU默认不到有fd文件——KVM的efi程序,同时已经不再支持sdl模式运行。所以我们需要针对这两个进行调整。

首先,补全fd文件。

  1. 前往https://www.kraxel.org/repos/jenkins/edk2/下载对应你的电脑架构的rpm包
  2. 无需安装,直接找到其中保存了fd文件的文件夹,将这堆fd文件解压到/usr/share/qemu
  3. 将其中的ovmf_VARS-pure-efi.fd重命名为ovmf_VARS.fd

到此,fd文件我们就补齐了。

当然,只从rpm包中解压出ovmf_VARS-prue-efi.fd也是可行的。这里全部解压只是为了方便而已,也为了避免之后特殊需要时候再次补充。

对于sdl支持,我尚未找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所以我目前的方式就是通过终端来启动构建好的虚拟机。

  1. 进入到创建虚拟机时选择的保存路径,应该可以看到对应这个虚拟机的conf文件
  2. 使用命令启动虚拟机:quickemu --vm 配置文件.conf --display gtk

到此,我们便成功构建并打开一个KVM虚拟机了。

视频点此

这一晃,上班都一年半了,我所有的电脑——除了MacBook——就像我之前那个讨论archlinux与opensuse的视频里所说的那样,全都上到opensuse了。不仅如此,还陆陆续续的“维护”了一些我自己用到了,但尚没有人在opensuse的源中提供的软件。在这个过程中,Leap也从15.2过渡到了15.3。虽然版本号只提了0.1,但其变化是异常巨大的。但今天,我不细说它的变化,而是来谈谈我自己认为安装好15.3后必须做的几件事儿。

首先,禁用debug和source源。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户,并不会debug,也不关心程序代码。所以这两个源对我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因此首先就把这两个源给禁用掉。直接前往YaST的软件源模块,将所有debug和source条目的自动刷新和启用勾选去掉即可。

在这里,你也许就会看到一个奇特的地方:相同名字的源会有两个,其中一个带有update标记。其实就是你想的那样,openSUSE把源分成了基本和更新两类。其中,基础源是不会很频繁的更新的,所有组件的更新全部通过update源来提供。因此自动刷新基础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还是在软件源这个模块,将基础源的自动刷新关闭。

到这里,对源的优化就算是完成了。

由于SUSE是实体组织的原因,很多专有软件无法直接通过这些源来提供,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一个叫做packman的源来安装。但经过这段时间的使用下来,我发现packman包含的软件数量还是比不了其他发行版——可能是我使用的软件比较刁钻?所以我更多的会使用obs源来安装这些软件。obs提供浏览器版本的安装途径,但总是莫名其妙的搜不到想要的内容,所以想要完美使用obs的软件,还是借助一类似aur助手的终端工具:opi。直接通过YaST的软件管理工具安装即可。

准备工作做好,接下来就是一些我自己需要的基础组件了。首先,与其他非实体组织发布的发行版不同的地方在于SUSE初始不会带有专有解码器,默认情况下不能播放常见的音视频。因此首先就要安装解码器。还是在软件管理,打开到视图—源—packman,点击修改软件包版本到packman,确认即可。

我自己依然需要英伟达的专有驱动。因此回到软件源模块—添加—社区软件源—nVidia Graphics Drivers—确定。待刷新后前往软件管理,会自动勾选出需要的驱动,直接确定等待完成即可。如果没有自动选择,直接搜索nvidia,选择适合自己的x11-video-nvidiaGxx安装即可。一般使用G05应该不会出什么意外。

为了实现简单的双显卡切换,直接安装suse自己的切换模块suse-prime以及托盘程序suseprime indicator。如此我们便可以方便的在托盘右键来选择使用哪一块显卡了。

最后,由于我跨越三大操作系统在使用,所以我的移动存储设备全都是exfat格式的,但suse不会自带这个格式的驱动。因此额外再安装exfat-fuse,到此一个openSUSE便完全方便日常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