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通用知识 下的文章

3.0版本上线!大改版,简约同时更实用!建议一定更新!


我一直很喜欢一种网页风格:没有排版,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各种文字信息以较高密度呈现在观看者眼前的风格。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种风格十分偏向于千禧年前后,匠人手制网页的模样。

在我把Typecho更新之后,曾经的主题便不兼容了。也是在这时候,我发现Typecho自己的主题挺有我说的那种味道的,于是打算直接用默认主题就得了。但渐渐的,我发现默认主题还是多多少少有些缺失的,比如首页直接把文章全文按顺序排列,浏览文章十分不便。所以,我最终决定把官方这个主题打磨一下,让它成为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最千禧年风格主题。现在,它来了。

Übermorgen/Typecho Millennium Style主题


一、特性及优势

基于官方主题,原汁原味的简约,完全区分文章与独立页面这两个Typecho的文章形式。在此基础上有着更多优势:

  1. 紧凑的自适应布局,高信息密度、清晰的观感
  2. 亮暗模式,轻点按钮即可实现
  3. 可选置顶文章,公开事项不必担心被新发表内容淹没了
  4. 可选在首页展开最新发布的文章,主次区分更明显。若开启,首页即是文章页
  5. 可选展示指定分类下的最近发布文章列表,条理更清晰,博客主题更凸显
  6. 可选展示随机文章,引流更全面
  7. 可选展示联系方式,全面宣传不再困难
  8. 所有可以看到的图形元素均已font-awesome字符化,包括搜索栏右边的放大镜按钮,加载快人一步
  9. 搜索、归档、分类文章界面半隐效果,增加点击概率
  10. 分类、标签同级展示,另请参阅更直接
  11. 自动划分章节导航,长文定位更方便
  12. 图片点击放大,展示更多细节
  13. 可选友链区域,邻居联系更紧密
  14. 可选自定义页脚,灵活定义页面功能
  15. 文章编辑页可输入原文链接,同公众号“阅读原文”效果

二、安装、设置

2.1版本后,插件TePostViews作为主题推荐插件会在后台弹窗提示。推荐安装激活以获得更完全的体验。

直接前往gitee下载最新发行版,解压到你的Typecho文件夹/usr/theme/中将文件夹重命名为Millennium-style,然后在Typecho后台启用即可。

每次推出新版本时,typecho后台—控制台—外观—设置外观会弹出提示。此时再次前往前面的网页下载最近发行版,解压覆盖即可。

当前,如果你熟悉git操作的话,也可以直接克隆这个工程的master分支。这样每次发出新版本的时候,只需同步一次即可。

现在,可以切换到主题的设置界面进行自定义了。下面详细介绍每一个设置项。

1、首页展示最新文章

若开启,则首页会全文显示最新发布的文章。

2、最近回复

若开启,则侧栏会展示网站内除文章作者外的最近回复内容。

3、分类列表

若开启,则侧栏会展示网站的分类结构。

4、文章归档

若开启,则页脚会展示文章归档板块。

5、随机文章

若开启,则侧栏会展示随机文章板块。

这五个选项对应的效果如图所示。

在选项下面,是一系列自定义功能,相关说明如下。

6、置顶文章

在这里输入文章的cid使其在首页置顶显示,留空则不启用。多篇置顶可以连续输入,通过英文逗号分隔。置顶的文章可以在首页显示标题及一部分文章内容。

获取cid默认情况下是简单的,只需查看文章链接中的数字即可。

如果你有自定义文章slug的习惯,那么也许需要到Typecho控制台-管理-文章下,找到对应的文章后,查看编辑文章的链接,其最后会有?cid=字段,等号后面的数字便是文章的cid了。

使用效果如下图。

注意:推荐输入不超过3篇置顶文章,以获得最佳展示效果。

7、指定分类的最近发布

在这里输入分类的slug,使首页直接展示这些分类下的文章列表,留空则不启用。多个分类可以连续输入,通过英文逗号分割。这些列表将只显示标题而不再显示正文预览。

获取slug也是简单的,直接进入Typecho控制台-管理-分类中查看缩略名一列即可。

使用效果如下图。

注意:推荐输入3的倍数个分类,以获得最佳展示效果。

8、联系我

在这里输入内容以启用“联系我”板块。这里输入的内容结构是所有设置项目中最繁琐的:一行一个社交平台信息,按照社交平台名,链接,图标,用户名的形式输入即可(中间通过英文逗号分隔)。

  • 社交平台名:鼠标放到社交按钮上会浮现出来的名字
  • 链接:如微博、其他平台的主页等,会有对应的超链接地址。有则复制,没有则输#
  • 图标:关联font-awesome。直接输入font-awesome的图标样式即可;若没有则留空(不过font-awesome那么多图标,总会有一个是比较沾边的)
  • 用户名:展示在图标旁的名字。当然也可以使用社交平台的名字而不用用户名

下面举几个例子。

1、微信(有用户名、有图标、无链接

微信,#,fab fa-weixin,stsiao

2、Tg(有用户名、有图标、有链接)

telegram,https://t.me/stsiao,fab fa-telegram,@stsiao

3、灵感创造者(我的另一个站点,无用户名,无图标,有链接)

灵感创造者,https://kanban.bwsl.wang,,灵感创造者

对于站内链接,也可以放在这里。比如增加一个本站RSS订阅按钮:

RSS,/feed,fa fa-rss,RSS

使用效果如下图。

对于手机端,此板块会自动调整至页脚展示。

9、随机文章显示数量

当勾选了随机文章功能,那么可以在这里自定义这个模块显示的文章数量。留空则应用默认值8篇。

10、友链

在此处输入内容以启用“友链”板块。内容结构为一行一个,按照名称,地址格式书写。其中:

  • 中间为英文逗号
  • 逗号前的部分支持HTML语法插入图片等内容
  • 逗号后的地址应以http或https开头

使用效果如下图。

11、自定义页脚

在此处输入内容以启用自定义页脚部分。通过HTML语法书写任何内容。可以是展示在页面最下方的文本,也可以是一段CSS样式表,甚至是一段js代码。

最基本的使用效果如下图。

三、编写文章

1、标题导航

主题拥有标题导航功能。编写文章/独立页面时,只需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等级的标题样式,发布后即可自动划分文章并在侧栏展示,点击便可跳转至文章对应位置。

注意:此模块仅在电脑端展示

2、阅读原文

类似于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原文按钮,在编写文章时,将链接填入编辑页面底部的原文链接处,发布后便会自动在文章底部增加此按钮,点击即可跳转。

注意:此功能仅对文章生效,独立页面填写后不做响应。

那么就说到这儿吧,祝使用愉快。

视频点此

如果你关注过一些国内的for Linux应用的话就会发现,它们之中很多都是通过网页版套壳实现的。对于一些有着非常完善的网页版应用来说,如此方法确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打造一款全平台兼容的本地化应用。对于这类操作,Linux下拥有一个小工具来实现——nativefier

这是一个纯粹的终端程序,一行指令即可将一个网页打包成一个全平台兼容的electron套壳应用。可以前往GitHub查看具体内容。这里只介绍基本用法。

一、安装

在很多发行版中都可以直接通过源来安装。对于openSUSE,直接通过opi nativefier即可搜索到对应的OBS源,添加安装即可。

对于源中没有这个软件的,或者Windows、macOS来说,由于此工具由nodejs编辑,直接使用npm install -g nativefier安装即可。

二、基本使用

在安装完成后,便可以直接使用了。

基础命令为:nativefier -n <打包后的应用名称> -p <程序兼容的平台> —-arch <架构> —- weight <窗口宽度> —-height <窗口高度> <网页URL>

如打包微信网页版:nativefier -n WeChat -p Linux ——arch x64 ——width 1024 ——height 768 https://wx.qq.com/

  • 如果想让程序可以后台运行,可以增加参数——tray
  • 如果不想在使用时可以调出chrome的开发者工具,可以增加参数——disable-dev-tools
  • 如果想控制程序在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个实例,则增加参数——single-instance

设置好参数后回车,第一次运行会自动获取一个electron的依赖,然后自动开始打包。打包完成的程序会放置在~/<应用名称>-<兼容平台>-<架构>/文件夹下。你可以直接在这个文件夹下执行二进制文件以启动程序,或自己编辑一个desktop文件,将这个打包好的程序“安装”到系统中运行了。

视频点此

一个小软件包,即可让你的平板变身电脑的可视化、压感触摸板。这个软件叫做weylus。

使用方法非常简单,直接前往weylus的github,下载适用于你的电脑系统的最新的release版本,打开即可。其中对于archlinux可以直接通过aur完成安装,同时,对于Linux,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操作:

  1. 如果你的电脑打开了防火墙,请将这个软件使用的端口:1701、9001正确放行
  2. 如果想使用手写笔、多点触控等特性,需要设置一下权限

    1. 新建uinput用户组:sudo groupadd -r uinput
    2. 将当前用户添加到这个组中:sudo usermod -aG uinput $USER
    3. 新建/etc/udev/rules.d/60-weylus.rules,添加如下语句:

      KERNEL=="uinput", MODE="0660", GROUP="uinput", OPTIONS+="static_node=uinput"
    4. 重启电脑

软件界面非常简陋,但是也很直观。

从上到下,唯一需要设置的就是第一个access code。顾名思义,这里设置的字段就是我们连接时要求输入的密码。只需要输入一个密码,点击start,程序便启动了。

可以扫描出现的二维码,或者直接通过浏览器进入提示的这个地址并输入密码。现在打开了这个网址的设备就已经化身成为启动了weylus软件的触摸板了。

在这个浏览器界面,点击右上角可以打开一个功能栏,从上到下的功能介绍如下:

  • Capture:选择要捕获的窗口
  • Enable Video:在触摸设备上显示计算机图像与否。若不勾选,则“触摸板”为纯白背景而不再显示Capture 中选择捕获的窗口图像
  • Energy Saving:不显示图像的情况下此项可用,将纯白背景更改为纯黑
  • Stretch Video:拉抻图像以铺满“触摸板”屏幕
  • Capture Cursor:捕获鼠标箭头
  • Lower Latency:降低延迟
  • Max Video Resolution:最高图像分辨率
  • Min Frame Interval:最低捕获间隔
  • Enable Mouse:接受从“触摸板”的鼠标输入
  • Enable Stylus:接受“触摸板”的手写笔输入
  • Enable Touch:接受手指触摸输入
  • Enable uinput:接受高级指点功能
  • Min pressure to generate:最小压力感应
  • Client Name:会话名称。如果有多个设备同时作为触摸板设备使用的话,可以通过设置这个名称加以区分

视频点此

我其实多次提到过一种过时的信息流工具:RSS。这种信息聚合方法应该也有不少人听说过,但随着智能推荐算法的出现,RSS逐渐的走向没落,但它自身有些优势在如今也难寻替代:多平台聚合以及不被训练化。可能也正因如此,RSS才能在如今各式各样的信息流工具中仍能保留一席之地。那么今天,我想让这个老东西成为主角,来介绍一下我到现在还在使用的RSS源。

打开我的RSS订阅工具:

可以看到我把源简单的分成了几个组。这样一来,就可以从各种来源的文章中快速筛选特定主题的文章了。接下来,就从我订阅的27个源中,挑选一些我认为值得一看的源来简单介绍一下。

Linux中国

这是我现在知道的、Linux为主的、还在频繁更新的网站。每天都会有不少的内容更新。如果你想跟进一下人世间开源世界正在发生的故事,以及学习一些Linux的最新知识的话,可以来订阅一下这个网站。

Archlinux近期新闻

如果你使用archlinux的话,那么我一定会推荐你订阅他们的消息发布站点。一个众所不周知的事实,由于archlinux的包管理比较粗犷,且滚动更新频繁,所以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用户手动干预。而这个站点正是官方提醒用户的一个消息发射站。即使你不用RSS,你也应该时常来这个网站看一看。不懂英语没关系,archlinuxcn提供了同样的服务供你使用。

RSSHub有新路由啦

这是RSSHub出现新的可订阅选项时提供订阅消息的RSS源,由RSSHub提供支持。如今还在使用RSS的人应该或多或少了解过这个工具。说白了,就是把所有没有RSS源的站点加上RSS功能。但世界上网站太多了,有一些网站可能要听到其他人推荐才能知晓。这个RSS源就给了你一个推荐的来源。

人民日报

我非常喜欢看报纸,除了报纸那种纸质特有的声音和墨香,报纸上的语句会莫名其妙的让我沉浸下来。所以我订阅了人民日报的国际版块,我也推荐你着重浏览这个板块的内容。全球的偏实时新闻播报以及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或节日庆典的文章——注意哦,是真正的全球,并不是说国际板块不包括国内板块的内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更推荐使用国际板块的原因。相对于在这些新媒体上面的人民日报,这里的文章更有报纸的文风,读起来会更舒适。

北京本地宝

本地最新咨询的提供源。使用下来,确实有不少东西是这个源提醒我的,比如马上就可以不预约退税了,比如地铁要甩站了,比如哪里有大型活动了,比如该查四六级成绩了…这个RSS源就是有RSSHub提供的,你可以自行选择你所在的城市来订阅。

有趣天文奇观

我不是天文爱好者,但说到宇宙又确实有点感兴趣,但又不愿意去了解那么多枯燥的细枝末节。所以我订阅了这个源,时不常的提供一些天文事件、观测图片之类的,看看感觉也挺好的。

小众软件异次元软件世界

两个推荐软件的源。肯定不会说每一个都有用,但得空时候看一看,总会发现一些或者好玩儿,或者新鲜,或者可以提醒你这是你的一个痛点的软件,当然你甚至可以趁机白嫖一些还不错的东西,比如前阵子免费领取的Luminar4. 这是两个源,但内容基本都是软件推荐,所以总会有些重复。挑着看。

少数派

我没有针对某一个分类去订阅,所以我得到的更像是一个综合类RSS源,但又没那么发散,全都是围绕它的网站介绍:致力于更好地运用数字产品或科学方法,帮助用户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而产生的。我比较喜欢两个栏目:作者们都买了些啥、年度征文。可能年度征文不算一个有着明确主题的系列,但这些文章中提及的某一方面的处理思路总会有些借鉴意义,来优化我自己的工作流。

知乎每日精选

这也许是我所有订阅中内容最广、最杂的一个源。所以这个源的点击率可能是这些源中最低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我推荐它。虽然经常被说分享你刚编的故事,但精选板块还是有这一些科普意义所在的。如果你使用知乎app的话就会知道它的精选栏目中的文章质量,还是不错的。而这个源的内容便是完全复制自网站的精选栏目,值得一看。

其他的

还有一些其他的订阅,我觉得就不值得推荐给大家了,比如订阅了一些微博账号、一些up主频道、一些云主机的官网公告之类的,并没有那么大的普适性,这里就不介绍了。总而言之,RSS多平台聚合的能力不是让它消亡就能抹去的,加之RSSHub支持的订阅不断扩充,这种工具还能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要注意的是,RSS阅读不会给来源站提供额外的点击量,所以RSS虽方便,但为了网站长久的运营,可以的话还是时常去源网站逛一逛,让这些明知只亏不赚却仍把RSS放在明面的网站得以生存的更久一些。

视频点此

作为一个非Windows主题的频道,反而要来聊聊新的Windows11的事儿,你应该就可以想到我说的侧重点与其他频道的不同之处了。那么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我公司的电脑是Windows10的,前阵子告诉我可以更新到最新版,我就直接升上来了。开局最明显的就是任务栏的开始按钮和程序图标居中显示了。当然,为了延续曾经的操作习惯,你依然可以将其设置为居左显示。

系统设置—个性化中可以看到对齐选项

默认居中的模式倒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底栏样式,但相对于用惯了左下角开始按钮的用户,这个开始菜单的点击位置实际上很难做到肌肉记忆,因为一旦有新的程序图标加入到任务栏,所有已经存在的图标会整体重新居中,也就是说在最左边的开始按钮会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而且,弹出的开始菜单永远是居中的,如果你习惯了从开始按钮长出来开始菜单这种感觉的话,你可能会觉得新版的开始菜单比较有撕裂感。

但这个撕裂感其实是无解的,即使将开始按钮设置到居左,由于新版开始菜单与任务栏会有一小点间隔的视觉效果存在,仍然会给人一种启动了另一个程序的感觉。

居左时,开始菜单依然会与底栏分割

而且由于托盘栏的存在,居中显示任务栏加上右边的托盘,整体给了我一种重心右移的感觉。

顺便一提,隐藏的托盘图标小窗口也与最下面这一条进行了分割设计,点击托盘左边的小三角之后会单独围出来一个区域来进行显示。

展开隐藏托盘菜单依然会与底栏产生分割

类似的,通知中心显示的时候也会进行分割,而且通知中心砍掉了快速功能,将通知列表与时间日期进行了整合。现在点击通知角标意味着点击了时间日期按钮,会弹出通知与日历两个模块。

开始菜单也进行了重新设计,让我一瞬间感觉我开的不是开始菜单。

Windows11新的开始菜单

上方是固定的应用,下方是最近文档——虽然标题写的是推荐的项目,而所有程序选项变得不再那么显眼。印象里我还是第一次在点开了开始菜单,但一时间没找到所有程序的入口在哪儿。也许是想强化用户去使用搜索功能吧。但有一说一,搜索功能确实应该比开始菜单找程序的权重重一些。“万物靠开始”应该也能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吧,win8时代尝试通过变成开始菜单屏并取消左下角的开始按钮来解决,但很明显,一来太过激进,二来也确实太不方便了一些。而且全局搜索功能windows目前还是存在一些短板的,相较于macOS或者成熟的linux桌面环境来说。

让我比较不能接受的就是程序托盘不能设置成不分组显示了。相对于整合为一个方块图标来说,我更偏向于传统的不分组模式。有这么长的底栏,却一定要直接整合显示,对底部的利用也不充分,同一个程序切换窗口时也不如分隔的切换快速。难道微软计划在下一个大版本中把底栏dock化?

看过了灵魂底栏,来看看桌面整体。所有系统图标按照Fluent语言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圆润了不少。

重新设计的系统图标及窗口边框

而且窗口边框也进行了圆角处理。这种圆角同样适用于贴边最大化时的窗口动画。

贴边最大化时的动画效果。可以看到四角也是圆的

部分元素进行了磨砂玻璃化,相对于win7的磨砂玻璃,磨砂感更强,看起来还是挺舒适的。最明显的当属底栏、开始菜单以及贴边缩放的动画组件。而使用自带窗口组件的程序同样可以看到磨砂玻璃的效果,但不如上面三个地方的磨砂效果明细。而且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窗口组件的磨砂不会像Windows7那样,对它覆盖的任何程序进行模糊,而是只会响应壁纸颜色。比如我这台电脑,横向移动edge就可以看出来,它只对我壁纸的这几个色块进行了对应位置的模糊,而不会响应改在桌面上面其他窗口的颜色。

颜色响应示例

仔细观看的话还可以发现,新版Windows窗口大小变更动画有变化,且显隐窗口、任务栏图标也增加了对应的动画。其实整体来看,通过将线性动画变更为贝塞尔曲线,窗口整体操作感觉是更好的,这点改进我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当然,如果你习惯不要动画的话,你依旧可以在高级选项卡中屏蔽掉。

接下来简单说几个系统应用吧。设置进行了修改,去掉了win10存在的主页元素。而win10设置底部的重要提示链接放在了起始标签页的右侧显示。相对来说,这种让提示信息更显眼,整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简化了。

新版设置

与此同时,控制面板隐藏的更深了,很难在这个设置中找到控制面板的打开链接了。但就像无论如何更新,windows98的图标库仍然在最新版本的windows中一样,控制面板截止目前还是没有被微软删除的。你可以通过搜索controlpanel来打开它。

Edge完全取代了IE——这个其实应该在最后几个win10中就已经修改了。即使搜索internet explorer也可以看到ie的图标,但点击后仍然会打开edge。而edge伴随着开源化,转而使用了chromium内核,对于那些需要ie支持的传统网站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但目前可以通过使用ie模式加载功能让edge使用ie内核打开网页来解决。不过相较于国内双内核的浏览器,edge这个功能被隐藏的比较深。可以进入edge的设置—默认浏览器,将允许在Internet explorer模式下重新加载网站更改为启用,再在外观中打开Internet explorer模式按钮,这样再进入到需要使用ie浏览的页面时,就可以通过点击右边功能按钮—在Internet explorer模式下重新加载来使用ie内核浏览页面了。当然,上述操作可以通过在edge的设置中直接搜索internet explorer来更快速的完成开启操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搜索权重应该优于开始菜单。搜索才应该是对新老用户都友好的一种操作方法。

命令提示符这个名称终于三系统统一了。现在你可以跟任何用户谈论“终端”这个词而无需顾忌他是不是在用windows这件事了。也许你说搜索cmd出现的程序还是叫命令提示符,但命令提示符现在已经退化为专门描述这个传统字符工具的程序名,而不再是描述windows字符操作方法的名称了。因为当你呼出charm菜单,也就是右键开始图标,或者使用热键Win+x呼出来的菜单中,你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命令提示符”和“命令提示符(管理员)”这两个选项了,取而代之的是“windows终端”和“windows终端(管理员)”两个选择。这是个不错的改变——即使只是名称说法改变了一下。

在Charm菜单中已经用“Windows终端”替换“命令提示符”了

资源管理器的右键菜单变化了。右键时会弹出一个设计与Win11风格较为一致的默认菜单,包含了一些还算是比较常用的功能,只有点击最下边“显示更多选项”时才会打开传统的右键菜单。

新的右键菜单,点击“显示更多选项”才会打开传统菜单

这个改变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待商榷的。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它指示的快捷键shift+F10来快速展开传统的右键菜单,或者直接按下键盘的菜单键来直接打开。这大概也是一个折中的设计吧。

其实还有不少的细节有所调整,但是由于我对windows的体验本身就有些缺失,所以就只谈到这个程度吧。整体来说,由于新动画的加持,使得在操作体验上会比windows10顺滑轻盈,而圆角及新的图标设计语言,让整个系统的外观焕然一新,显得柔和精致了不少。但与之相对的,底栏、开始菜单以及资源管理器的右键菜单可以说是完全重新设计了,可能还需要用户再重新培养一下操作习惯。不过,弱化开始菜单指点程序的这个思路我认为还是值得推荐的,可右键菜单设计成这样,我个人属实是感到有些费解了。

以上就是我在更新了windows11后的一些表面的体验,而最让我有感触的,在于本次更新后,linux下著名桌面环境Gnome和KDE的味道更重了。我更愿称windows11的明暗主题为Breeze Light和Breeze Dark。本来我想在这里直接放出对比共各位品鉴,但看看时间,太长了,下次再说吧。

前些日子尝试通过电报来实现短信多终端同步的方案,很成功,并且为了实验稳定性开了一天。到了第二天早晨再看,服务是正常的。但新来的短信就是没再往Tg上面发送。

最先想到的就是梯子有问题了,通过尝试也发现确实是梯子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浏览器会报503错误。

现在使用的是v2ray方法,在刚搭建好的时候也遇到过503问题,所以惯性的认为这次出现这个问题也是由于服务器时间与本地时间不一致导致的(服务器商授时比实际时间快了3分钟,不知道什么毛病)。

不过当我查看服务器时间时候,发现问题好像没那么简单了——因为服务器时间很正常,说明并不是时间出错导致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感觉问题严重了起来。

查看服务状态(systemctl status v2ray),是active,一切如常;查看运行日志(/var/log/v2ray/access.log),一大溜的invalid user。这是认证错误;但是我并没有改过我的config文件(/etc/v2ray/config.json)啊,为什么会失效呢?

上网搜索类似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有用的解答。不过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v2ray的github页面提交issue的模板让我想到了一个可能的原因:

  • 我的安卓机应用是play商店自动更新的
  • 我的iOS应用是商店自动更新的
  • 我的Archlinux是及时跟进版本的
  • 我的openSUSE刚刚做了一次dup,所有存在新版本的软件都升级到了最新

这些都指向了一个可能的原因:版本不同(github上面就写到了如果客户端和服务端版本不同请注明)。我的客户端全部到了最新而服务端已经很久没有更新过了。

所以先尝试把服务端更新到了最新,再次尝试。

仍然503.

这就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了。

不过在查看服务状态时,有一行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提示读取的配置文件路径是/usr/local/etc/v2ray/config.json

咦?跟网上大多数提到的/etc/v2ray/config.json不一样啊。查看了一下usr的配置文件,里边只有一行:

{}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啥认证会失败了。啥配置都没有,能存在有效用户就怪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之前的/etc/v2ray/config.json可以生效,但既然它现在貌似读取的是带usr的路径,那给它补上就得了呗。

不过为了延续之前的路径,做一个软连接可能是更恰当的选择。直接ln -s /etc/v2ray/config.json /usr/local/etc/v2ray——当然,提前把usr那个空的config文件删掉。

尝试重启服务systemctl restart v2ray,查看状态……

退出。

不过下面的信息给出了明确的信息:日志文件无法写入。

那就把日志文件的读写权限给上去就得了呗chmod 666 /var/log/v2ray/*

再次启动服务,成功。尝试通过客户端连接,也成功了。


这问题出现的还挺突然的——因为前一天还是可以正常使用的东西,在啥都没手工动过的情况下就不能用了,还是非常没有头绪去解决的。不过好在没有什么特别令人费解的问题(虽然突然间读取的配置文件路径就变了有些令人费解),很快也就解决掉了。但关键在于网上竟然没有一篇文章能适配到这个问题上,所以还是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