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Linux 下的文章

第一期第二期

前两天收到了这么一条私信。

这倒是提醒了我一个很早就想分享的一个小技巧,如何简单的使用不对应自己发行版的安装包程序。但在这之前想先跟各位铺垫一些内容:Linux安装包,或者说,一个二进制程序的安装包实际上在做什么。

macOS软件的安装过程能更好地展现。打开一个下载好的安装包,会看到一个应用程序图标和一个applications文件夹。

安装程序的话,只需将应用图标拖到applications文件夹上面,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访达的应用程序文件夹下看到这个应用。在macOS中,应用程序文件夹的路径是固定的/Applications, 而安装程序的applications文件夹图标下面有一个快捷方式的小箭头,查看它的属性的话就可以看到,它指向的就是我们电脑中的应用程序文件夹(关注下图原身指向的路径)。

到此就可以看出,macOS应用的安装过程其实就是把应用复制到了应用程序文件夹中。而如果我们右键应用程序—显示包内容,还可以查看这个应用所拥有的各种文件。因此总的来说,macOS应用的安装过程其实就是把这个应用程序的文件夹复制到了一个指定的位置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类比一下Windows的安装程序。它与macOS的过程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Windows允许用户自己选择应用程序的这一堆文件要复制到哪里,然后自动帮用户进行复制操作(当然,对于Windows,安装程序可能还需要进行注册表编辑的操作)。

那么Linux的安装包呢?

由于Linux更多的是在用包管理器进行操作,所以Linux用户可能很少去关注应用的下载和安装这两个前期过程。这时我就要推荐你去看看我之前的使用obs和aur分发软件包的内容了。

你理解了这个就能明白,Linux无论是包管理器还是手工下载的安装包,其软件安装过程与Windows和macOS依然是一样的。只不过使用包管理器安装,全程不需要用户手工干预,而使用下载的安装包安装,最多也只需要用户手工进行下载的过程而已。

不过,虽然Linux安装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在往系统中复制文件,但与另外两个系统不同的是,Linux会把不同职责的文件放到对应职责的文件夹中,而且对于被很多程序共同需要的文件,Linux很可能会把这个文件当作一个单独的程序,就不再附加在其他程序的安装包中了。也就是说,Linux是以文件功能为视角来归类文件而不是以应用来归类,这就使得一个应用的文件会被放到多个文件夹中,且可能需要配合安装其他的一些共有组件包才能让程序正常运行。而这种互相关联的情况,就是平时提到的依赖。

但并不是只有Linux有依赖问题,windows同样存在,只有macOS才近似于没有。而Linux比较明显的原因就在于它把文件归类得太细致了。举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子:假如说三大操作系统都有dx组件,且现在需要安装的软件要求系统中有d3dx9_25才能正常运作。那么对于linux来说,我除了要安装这个软件之外,可能还需要另行安装一个名字叫d3dx9_25的软件才能实现运行;而windows虽然也需要安装dx的安装包,但它的dx安装包里边会包括了d3dx9_1至d3dx9_30所有的文件;至于macOS,d3dx9_1至d3dx9_30系列文件可能会直接包括在macOS的操作系统中打包提供,或者直接包括在了程序的安装包中,总之不会要求用户再另行安装一个其他的软件。而假如之后又有一个程序需要使用d3dx9_20,windows由于前一次安装时已经部署了dx系列所有的文件,它就不会再要求额外安装了;但linux还需要再额外安装一个包括了d3dx9_20的软件才能实现运行。由此让用户感觉:哇,Linux依赖问题太麻烦了。

为了不让用户自己解决上面这种额外安装的问题,Linux出现了包管理器这种东西。自然,为了顺应不同的包管理器,就产生了不同格式的软件安装包。但万变不离其宗,安装程序的本质依然是在复制文件进系统,没有太多麻烦的事儿,所以手工部署一个程序是可实现的。相对于包管理器来说,我们要解决的仅仅是如何手工组织文件,以及依赖问题。接下来,就以粤政易为例,实际尝试一下手工安装一个应用程序。

根据私信的描述,粤政易本身提供了.deb形式的安装包,但其使用的archlinux中没有对应的软件包可以使用。因此,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官方提供的.deb安装包了。

直接下载deb包,通过归档管理器打开——这个可能是Linux和macOS相对于Windows安装包又一个优势所在:前者的安装包仅仅是一个压缩包,因此可以直接用归档管理器打开查看。

可以看到其中包括的文件,这也是一个Debian安装包的基本构造。我们现在是为了可以手工安装,所以这里直接顾名思义,选择最靠谱的data.tar.xz——数据tarball打开。

如果你使用Linux的话,这两个文件夹应该就眼熟了起来。

这里普及一个可能是冷门的现象:对于粤政易这类国内Linux应用来说,普遍都没有完全遵循Linux的打包思路将文件分别归类,而是有些偏向macOS的风格,将一个应用所有需要的文件都放在了同一个文件夹,然后安装时全释放在/opt的程序文件夹里就算完成了。所以对于粤政易,直接将这个data包里opt中的粤政易拿出来,你便可以开始运行这个程序了,到此,整个手工安装过程也就完成了。

但对于一些较为遵循打包方法的应用,单独解压出来没法使用,怎么办呢?

只需要在程序文件夹执行一个命令:

ldd 二进制文件名

你便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引导。箭头左边指出了这个应用需要的so文件,箭头右侧则给出了这个so在系统中的具体路径。这时只需要寻找右侧为空的so,来对应安装包含这些so的软件包,补全即可。

到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软件包,你应该都通过手工部署完成安装了。

视频点此

可能你想不到,我一直订阅着个人版的Office365,所以我拥有1T的onedrive存储空间。说实话,我一直想不到这么大的空间能用来干啥,直到我看到了我这个树莓派做的局域网文件中心。
为何不外挂上onedrive,整一个异地备份呢?

实现这个系统的关键其实就有一点:在树莓派上安装onedrive。我尝试过一些开源onedrive程序,但要么不支持arm架构,要么安装很繁琐。所以最终我跳出了花里鼓哨的onedrive客户端,转向了rclone——一个支持将很多协议映射成本地目录的神奇的软件。直接从源中安装即可。

安装好后,输入命令rclone authorize “onedrive”,会打开浏览器进入登录界面,登录成功后终端会返回token,保存好。

接下来,通过命令rclone config来根据向导进行配置,按照提示输入操作即可。只需注意最开始要输入一个名称,这个名称指代了网络硬盘,以后挂载时会使用到这个名字,所以要记住。同时,不需要选择高级设置,以及在最后登录一步的时候选择手动配置,将刚刚保存的token完全复制到终端即可。

现在,就可以通过命令rclone mount 名字: 挂载点 —daemon把你的onedrive挂载到本地了。这个挂载点完全指向了onedrive的目录,任何复制到这里的文件都将被直接上传到onedrive中。换句话说,复制进这个文件夹的文件将不再占用本地的磁盘空间,而是直接进入到onedrive之中。

测试无误后,我们将这条命令设置为开机启动。但是我发现通常方法,也就是在rc.local中加入语句并不能实现开机自启,所以这里也介绍一下设置开机启动的方法。

~/.config下新建autostart文件夹,其中新建一个.desktop文件,文件名随意。其中输入如下文本。

[Desktop Entry] 
Type=Application 
Exec=lxterminal -e “刚才那一串挂载指令”
Name=随便一个名字
Comment=随便一些注释

这就为rclone挂载命令建立了一个自动启动文件。以后无论何时启动树莓派,rclone都会把onedrive挂载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受到一些小伙伴的提示,如此自启动可能只有把树莓派设置为使用gui且自动登录时候才会生效。要注意。

之后进行双向同步操作。我这里直接简单粗暴的通过计划任务加bash脚本来实现,一个负责从本地拷贝到远程(也就是挂载了onedrive的那个文件夹),一个负责从远程拷贝回本地。而本地目录是一个特定的目录,所有想同步到onedrive上的文件夹通过软链接的方式放到这个文件夹中。

到此,我的这个双点同步系统就搭建完成了。

相关视频:OBSAUR

这个文章只是简要介绍一下使用OBS构建软件包的基本方法,以及AUR与OBS在编写时候的对应关系。编写一个规范且更易维护的软件包要比这里边提到的关注点要多。

一、什么是OBS

开放构建服务Open Build Service)是一个通用的系统,以自动、连贯和可重复的方式从源代码构建和分发软件包。它可以为各种操作系统和硬件架构发布软件。我们用来构建发行版的 OBS 参考服务器目前(2018 年 6 月)已有 53219 个项目,其中包含了 79794 个仓库中的 468316 个软件包,用于众多发行版和架构,并由 53171 个已确认的开发者使用。

资料来源于Portal:构建服务 - openSUSE Wiki

二、什么是AUR

Arch 用户软件仓库(Arch User Repository,AUR)是为用户而建、由用户主导的 Arch 软件仓库。AUR 中的软件包以软件包生成脚本(PKGBUILD))的形式提供,用户自己通过 makepkg) 生成包,再由 pacman) 安装。创建 AUR 的初衷是方便用户维护和分享新软件包,并由官方定期从中挑选软件包进入 community 仓库。许多官方仓库软件包都来自 AUR。通过 AUR,大家相互分享新的软件包生成脚本(PKGBUILD) 和其他相关文件)。用户还可以为软件包投票。如果一个软件包投票足够多、没有协议问题、打包质量好,那么它就很有希望被收录进官方 community 仓库(以后就可以直接通过 pacmanabs 安装了)。

资料来源于Arch User Repository(简体中文)

三、快速通过OBS构建一个软件包

以我打包的electron-wechat为例。

一切的基础,是需要你拥有一个OBS账号并登录。前往OBS官网注册并登录,你就拥有你的工作空间了。

通过Create Package,来创建一个软件包目录,并将源码上传到这个目录中。但要注意的是,OBS构建的服务器是不联网的,所以对于electron-wechat这种nodejs的程序,由于通过npm命令进行构建的时候一定会去往nodejs官网检索相关依赖的最新版本,所以对于这种程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上传编译好的文件进行分发。


这里想补充一下:已经在自己的电脑上编译好了,那就已经可以使用了,为啥还要使用OBS打包呢?很简单,因为自己编译出来的东西是零散的,需要手工把文件放到对应的位置上去,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卸载方法。通过OBS打包之后,就可以进入到软件源中,直接通过统一的安装/卸载指令来使用一个软件了。


所以对于electron-wechat,我就是在本地编译好了之后,将二进制文件打包成tar.bz2,上传到了打包目录。

之后,编写spec文件。这个文件告诉了OBS到底都需要干什么来完成打包。

在打包目录下新建软件包名.spec,开始填空。(如果使用openSUSE的vi编辑器直接新建的话,会直接生成一个.spec文件的模板,填空即可。)

  • Name: 软件包名
  • Version: 软件包版本
  • Release: 使用默认即可
  • Summary: 一句话介绍
  • License: 许可证类型
  • Group: 软件类别
  • Url: 项目地址
  • Source: 源码地址

    如果有多个源码,可以通过Source0 Source1 依次指定。参考我打包的dingtalk

  • Provides: 提供的内容
  • Obsoletes: 排斥的内容

然后,在%description下写一个比较详细的软件介绍,不主要的部分就写完了。

之后,%prep下写入打包要做的准备工作。比如解压缩源码包。对于以软件包名-版本号.tar.bz2形式的包,默认的%setup -q即可完成解压。其他命名方法的bz2,需要补充 -n 参数。即setup -q -n 包名

如果还有其他要解压之类的工作,一并写在这个下面,可以参考rpm打包的宏,如果不熟悉,也可以使用bash命令代替。

准备工作做好,填写%build编译部分。对于一般的C语言,可以上传源码包,在%build填写编译的指令。而对于nodejs这种无法通过编译的软件,由于上传的就是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所以编译这部分留空。

%install指示了编译出来的所有文件都要放到什么地方。这里相对比较简单理解,就是通过bash命令,把编译出来的文件依次复制到它应该在的位置即可。至于具体应该在什么位置,就要看一看Linux的标准了。如果不确定的话,把所有文件放在/opt/软件名这个文件夹下也未尝不可。这种做法并不标准,但很快。不过即使如此操作,也需要注意desktop桌面入口文件和图标文件一定要放置在它应该在的位置,否则在图形界面一定会找不到启动的按钮,图标显示也会有问题。
%post -p /sbin/ldconfig%postun -p /sbin/ldconfig两句话照抄即可。

之后,在%files下书写这个软件都拥有哪些文件和文件夹。宗旨就是产生了哪些文件,就把绝对路径写在这里。

到此,一个简易的spec文件就写好了。

之后的查错,可以通过OBS编译结果进行排查,根据报错进行修改即可。

四、AUR编写与OBS的异同

AUR与OBS非常类似,区别只在于OBS的spec文件命名是根据软件包名命名的,而AUR的文件叫做PKGBUILD。所以在AUR建立一个软件工程后,直接新建一个PKGBUILD,在里边编写即可。

至于编写的内容,与OBS也很类似,只不过AUR是一个更纯粹的脚本,不能使用OBS里边诸如%prep这种宏来书写。

我的OBS仓库的dingtalk就是借鉴AUR的dingtalk-linux。可以对比着来看一看。

相对来说,AUR的编写更容易上手,但是相对OBS来说,编写出来的PKGBUILD通用性会差一些。不过无论哪种,思路都是类似的。看一看现有的文件写法,自己尝试一下就会了。

视频点此

这个不是我想到的方法,因为这种笔记本想做到直通太麻烦了。不过机缘巧合,我在这个博客中看到了方法,尝试之后也成功了,遂来记录一下。

上面的博客有着非常详细的操作步骤及一些基本原理介绍,有兴趣可以阅读一下。不过在我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文章漏掉了一些步骤,再加上我的电脑与文章的博客不同,获取vBIOS的过程有些许出入,所以这里只记录一下操作过程,每一步的解释及更多扩展请看原博客。

我的电脑:HP暗影精灵一代,i7-6700hq+950M独显

事前准备:KVM虚拟机拥有一个UEFI启动的Win10,含有QXL显卡、实体机启动的win10、Linux宿主在使用英特尔核显,独显驱动禁用或驱动被卸载

一、隔离独显

  1. lspci -nn | grep NVIDIA,获得类似输出:

    01:00.0 3D controller [0302]: NVIDIA Corporation GP107M [GeForce GTX 1050 Mobile] [10de:1c8d] (rev a1)

    记录中括号[10de:1c8d]中的ID

  2. 编辑或创建/etc/modprobe.d/vfio.conf,内容书写 options vfio-pci ids=刚刚记录的ID
  3. 修改/etc/mkinitcpio.conf,在MODULES里增加vfio_pci vfio vfio_iommu_type1 vfio_virqfd
  4. mkinitcpio -P更新initramfs

二、增加英特尔虚拟核显

  1. 编辑/etc/default/grub,在GRUB_CMDLINE_LINUX中增加i915.enable_gvt=1 kvm.ignore_msrs=1 intel_iommu=on
  2. 编辑或创建/etc/modules-load.d/lantian.conf,增加三行

    kvmgt
    vfio-iommu-type1
    vfio-mdev
  3.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重新生成grub
  4. 重启
  5. lspci | grep "HD Graphics"记录最开始的PCI地址,如00:02.0
  6. 创建显卡

    sudo su
    echo "af5972fb-5530-41a7-0000-fd836204445b" > "/sys/devices/pci0000:00/0000:刚刚记录的PCI地址/mdev_supported_types/i915-GVTg_V5_4/create"

前面两部的成功性验证:

二.4重启之后,使用lspci -nnk查找英伟达,如果kernel in usevfio,则表明隔离NVIDIA成功;二.6第二行命令可以成功执行,则表明创建虚拟核显成功。

三、增加虚拟显卡进虚拟机

virsh edit 虚拟机名,在</device>前增加

<hostdev mode='subsystem' type='mdev' managed='no' model='vfio-pci' display='off'>
  <source>
    <address uuid='af5972fb-5530-41a7-0000-fd836204445b'/>
  </source>
</hostdev>

保存后启动虚拟机,如果在设备管理器中多了一个Microsoft 基本显示适配器,则说明增加成功,耐心等待驱动安装成功,便会显示出Intel核显名称了。

一旦驱动安装完成,关闭虚拟机,再次编辑配置。

  • 刚刚增加的hostdev标签,将display='off'更改为display='on'
  • 删除<graphics><video>两块,用如下内容替换

    <graphics type='spice'>
      <listen type='none'/>
      <image compression='off'/>
      <gl enable='yes'/>
    </graphics>
    <video>
      <model type='none'/>
    </video>
  • </domain>前增加

    <qemu:commandline>
        <qemu:arg value='-set'/>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0.ramfb=on'/>
        <qemu:arg value='-set'/>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0.driver=vfio-pci-nohotplug'/>
        <qemu:arg value='-set'/>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0.x-igd-opregion=on'/>
        <qemu:arg value='-set'/>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0.xres=1920'/>
        <qemu:arg value='-set'/>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0.yres=1080'/>
        <qemu:arg value='-set'/>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0.romfile=/vbios_gvt_uefi.rom'/>
        <qemu:env name='MESA_LOADER_DRIVER_OVERRIDE' value='i965'/>
    </qemu:commandline>

    其中,vbios_gvt_uefi.rom从这里下载,并对应修改上面的文件路径。

  • <domain type='kvm'>更改为<domain type='kvm' xmlns:qemu='http://libvirt.org/schemas/domain/qemu/1.0'>

启动虚拟机,如果图像正常显示且设备管理器中只有英特尔核显,则说明截至目前,操作都是成功的。

四、获取显卡vBIOS

这部分在实体Windows下进行。

  1. 前往惠普支持官网,下载适合自己的惠普BIOS更新程序
  2. 百度下载MaxwellBiosTweaker备用
  3. 启动更新程序,选择第三项Copy
  4. 解压缩导出的所有bin文件(已知7z可成功解压)
  5. 进入解压出来的文件夹,打开到有.rom文件的文件夹
  6. 打开MaxwellBiosTweaker,依次将.rom拖入文件,如果程序成功显示各种内容,则这个文件是一个显卡BIOS文件
  7. 对于是显卡BIOS的文件, 对照显示的内容,找到是自己显卡的rom文件,复制出来备用

五、编译虚拟机UEFI固件

这部分回到Linux下进行。

# 根据 GitHub 上用户反馈,UEFI 固件编译完成后不能移动位置
# 所以要先找好存放的地方
cd /opt
# 使用root用户进行,避免sudo前缀
sudo su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tianocore/edk2.git
# 安装编译过程中需要的依赖
pacman -S git python2 iasl nasm subversion perl-libwww vim dos2unix
yaourt -S gcc5
# 假设你导出的显卡 BIOS 存放在 /vbios.rom
cd edk2/OvmfPkg/AcpiPlatformDxe
xxd -i /vbios.rom vrom.h
# 编辑 vrom.h,把 unsigned char 数组(在第一行)的名字修改成 VROM_BIN
# 把文件末尾的长度变量(在最后一行)改名为 VROM_BIN_LEN,并记录下长度值,我的是 167936
wget https://github.com/jscinoz/optimus-vfio-docs/files/1842788/ssdt.txt -O ssdt.asl
# 编辑 ssdt.asl,修改第 37 行为 VROM_BIN_LEN 的值
# 然后执行下面这行命令,会报错但是没关系,只要 Ssdt.aml 有了就行
iasl -f ssdt.asl
xxd -c1 Ssdt.aml | tail -n +37 | cut -f2 -d' ' | paste -sd' ' | sed 's/ //g' | xxd -r -p > vrom_table.aml
xxd -i vrom_table.aml | sed 's/vrom_table_aml/vrom_table/g' > vrom_table.h
# 返回 edk2 的目录下打补丁
cd ../..
wget https://gist.github.com/jscinoz/c43a81882929ceaf7ec90afd820cd470/raw/139799c87fc806a966250e5686e15a28676fc84e/nvidia-hack.diff
dos2unix nvidia-hack.diff
dos2unix OvmfPkg/AcpiPlatformDxe/QemuFwCfgAcpi.c
patch -p1 < nvidia-hack.diff
# 开始编译 OVMF
make -C BaseTools
source edksetup.sh
# 修改 Conf/target.txt 中如下变量的值:
# - ACTIVE_PLATFORM       = OvmfPkg/OvmfPkgX64.dsc
# - TARGET_ARCH           = X64
# - TOOL_CHAIN_TAG        = GCC5
build
# 等待编译完成,确认 Build/OvmfX64/DEBUG_GCC5/FV 文件夹下有这两个文件:
# - OVMF_CODE.fd
# - OVMF_VARS.fd
# 然后替换你的虚拟机的 UEFI 参数,注意修改虚拟机名
cp Build/OvmfX64/DEBUG_GCC5/FV/OVMF_VARS.fd /var/lib/libvirt/qemu/nvram/虚拟机名_VARS.fd

六、增加独显进虚拟机

visrh edit 虚拟机名称,做如下配置

<!-- 把 os 一段改成这样,注意对应你的 OVMF_CODE.fd 路径 -->
<os>
  <type arch='x86_64' machine='pc-q35-4.2'>hvm</type>
  <loader readonly='yes' type='pflash'>/opt/edk2/Build/OvmfX64/DEBUG_GCC5/FV/OVMF_CODE.fd</loader>
  <nvram>最后复制的那个路径</nvram>
</os>
<!-- 把 features 一段改成这样,就是让 QEMU 隐藏虚拟机的特征 -->
<features>
  <acpi/>
  <apic/>
  <hyperv>
    <relaxed state='on'/>
    <vapic state='on'/>
    <spinlocks state='on' retries='8191'/>
    <vendor_id state='on' value='GenuineIntel'/>
  </hyperv>
  <kvm>
    <hidden state='on'/>
  </kvm>
  <vmport state='off'/>
</features>
<!-- 添加显卡直通的 PCIe 设备,必须放在核显 hostdev 的后面 -->
<hostdev mode='subsystem' type='pci' managed='yes'>
  <source>
    <address domain='0x0000' bus='0x01' slot='0x00' function='0x0'/>
  </source>
  <rom bar='off'/>
  <!-- 注意这里的 PCIe 总线地址必须是 01:00.0,一点都不能差 -->
  <!-- 如果保存时提示 PCIe 总线地址冲突,就把其它设备的 <address> 全部删掉 -->
  <!-- 这样 Libvirt 会重新分配一遍 PCIe 地址 -->
  <address type='pci' domain='0x0000' bus='0x01' slot='0x00' function='0x0' multifunction='on'/>
</hostdev>
<!-- 在 </qemu:commandline> 之前添加这些参数 -->
<qemu:arg value='-set'/>
<!-- 下面的两个id为 lspci -nn中的那两个id -->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1.x-pci-vendor-id=0x10de'/>
<qemu:arg value='-set'/>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1.x-pci-device-id=0x1c8d'/>
<qemu:arg value='-set'/>
<!-- 下面的两个id为 lspci -nnk中,subsystem显示的id那两个 -->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1.x-pci-sub-vendor-id=0x17aa'/>
<qemu:arg value='-set'/>
<qemu:arg value='device.hostdev1.x-pci-sub-device-id=0x39d1'/>
<qemu:arg value='-acpitable'/>
<qemu:arg value='file=/ssdt1.dat'/>

最后一行的ssdt1.dat从这里下载,并将路径对应修改。

启动虚拟机,等Win10自动安装驱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直通就完成了。

视频点此

VNC,Virtual Network Console的缩写。说白了,VNC是从类Unix系统出来的,横跨全平台的图形远程桌面,有别于纯文本的ssh,功能强大。所以,来看看再Linux下要如何部署VNC服务。

只是使用的话,不必研究它的原理,只需要知道Linux下面是通过软件包tigervnc来实现vnc服务的即可。

这里以Arch为例。

  • 安装tigervnc:pacman -S tigervnc
  • 启动vnc服务:vncserver

    • 要求一个密码,输入后回车
    • 确认刚刚输入的密码,输入后回车
    • 是否需要一个仅查看的密码,需要则输入y回车,否则输入n回车完成设置
    • 若输入y,则继续输入新的密码两遍,完成配置
  • 编辑~/.vnc/xstartup,只保留最前面unset开头的两行,之后的全部删除,并增加一行exec dbus-launch startplasma-x11(这是kde桌面增加的行,其他的请去往wiki查看),保存
  • 注销再登录,重新启动vnc服务,设置完成

到此,就可以从其他电脑上通过vnc相关软件连接了。其中,vnc使用的端口在输入vncserver之后输出的内容中有所体现。规律为5900+冒号后的数字。如输出为:1,则端口号为5901

更多资料

更详细更高级的vnc使用方法,参考TigerVNC (简体中文) - ArchWikiVNC - openSUSE Wiki

视频点此

我曾经说过如何在Windows下屏蔽笔记本键盘的教程。现在,来看看Linux下面如何实现屏蔽笔记本键盘。

Linux屏蔽需要安装一个工具xinput。arch系的包名为xorg-xinput,debian系的包名为xinput

之后,通过命令xinput找到自带键盘设备的ID号。这个设备的名字为AT Translated Set 2 Keyboard。找到以这个名字开头的一行,记录后面id=字段的数字。我这里是11.

最后,通过命令xinput set-prop ID 'Device Enabled' 0来完成设备的仅用。其中,ID区域替换为前面找到的数字。

如果想恢复使用,将结尾的0更改为1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