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脚本 下的文章

视频点此

曾经有一个半个钟头的视频,大概演示了一下如何在Optimus模式的笔记本电脑上实现英伟达显卡的虚拟机直通,后来又用了一个视频简单说了说如何在Linux中安装KVM虚拟机以及一个简单的图形界面。不过得益于KVM虚拟机在Linux上面的优异表现,KVM虚拟机的图形界面程序也算是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观感不错、使用简单的图形界面程序。今天就来看一个,我认为可以当作是virtual box平替的KVM图形界面程序——Quickgui

简单来说,quickgui是quickemu和quickget的一个图形化前端,而quickemu是简化qemu建立KVM虚拟机的一个终端脚本。因此与virt-manager等KVM图形化管理器差异的地方,在于quickgui侧重于帮助用户根据选择的系统和自身电脑的配置一键配置好一个可用的KVM虚拟机,并统一管理已经建立的KVM机器。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不需要用户事先准备安装镜像文件。那么接下来就看看如何安装。

就像前面说的,quickgui是quickemu和quickget的前端,因此首先需要安装好这两个。前往quickemu的github,可以看到对于arch用户,可以通过aur直接安装,而乌班图用户则可以添加它的ppa并完成安装。但我现在用的是opensuse,就需要手工来安装了。

在quickemu的页面里写了所需的依赖,其中要求QEMU版本需要在6.0或更高。但openSUSE官方源中,其版本刚刚到达5.3,所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升级QEMU。

  1. 直接打开终端,输入opi qemu,在弹出的源列表中选择Kernel:tools,然后按照提示更新提供方,完成。
  2. 打开YaST的软件管理模块,切换到模组标签,找到KVM主机服务器,将右侧打勾的版本全部切换到刚刚添加的源上(如有),确定。

到此,QEMU版本的升级就完成了。

如果你是全新安装的openSUSE,可能还有一些依赖需要你去补齐。可以按照github的指引进行安装,或者先按照下述步骤安装好quickemu与quickget尝试运行,失败的话再查看依赖问题。

  1. 克隆quickemu到一个文件夹:git clone --depth=1 https://github.com/wimpysworld/quickemu
  2. 全局安装quickemu到系统: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local/bin/quickemu quickemu /path/to/quickemu 50,其中,/path/to/quickemu为刚刚保存了克隆工程的文件夹,其中可以找到quickemu这个脚本
  3. 将quickget全局安装到系统,命令同2,只是将所有的quickemu更改为quickget

到此,你应该可以直接在终端中使用命令quickemuquickget来直接调用这两个脚本而无需再进入到保存的文件夹中执行了。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建立好quickgui所需的基本环境了。接下来就是安装quickgui

  • 前往quickgui的github,下载最新发布的预编译包,解压到某个目录下

进入这个目录,双击quickgui,一个好看的管理界面就正常启动了。

它的功能非常简单:管理已有的机器与建立新机器。初次使用时,可以通过新建机器功能快速建立一个KVM虚拟机。而且这个建立只需要我们选择好需要的操作系统版本和保存路径,点击下载,软件便会自动下载并部署好,等待启动。待下载完成,切换到管理已有机器的界面,便可以看到刚刚创建的虚拟机了。

管理界面也很简洁,只有三个可以操作的功能:启动、停止、删除。如果你是arch 或者乌班图用户,此时应该可以通过启动按钮直接简单的打开这个虚拟机了。但对于openSUSE,你会发现无法正常显示虚拟机窗口,再等待一会儿就恢复到了启动前的状态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openSUSE的QEMU默认不到有fd文件——KVM的efi程序,同时已经不再支持sdl模式运行。所以我们需要针对这两个进行调整。

首先,补全fd文件。

  1. 前往https://www.kraxel.org/repos/jenkins/edk2/下载对应你的电脑架构的rpm包
  2. 无需安装,直接找到其中保存了fd文件的文件夹,将这堆fd文件解压到/usr/share/qemu
  3. 将其中的ovmf_VARS-pure-efi.fd重命名为ovmf_VARS.fd

到此,fd文件我们就补齐了。

当然,只从rpm包中解压出ovmf_VARS-prue-efi.fd也是可行的。这里全部解压只是为了方便而已,也为了避免之后特殊需要时候再次补充。

对于sdl支持,我尚未找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所以我目前的方式就是通过终端来启动构建好的虚拟机。

  1. 进入到创建虚拟机时选择的保存路径,应该可以看到对应这个虚拟机的conf文件
  2. 使用命令启动虚拟机:quickemu --vm 配置文件.conf --display gtk

到此,我们便成功构建并打开一个KVM虚拟机了。

视频点此

我其实多次提到过一种过时的信息流工具:RSS。这种信息聚合方法应该也有不少人听说过,但随着智能推荐算法的出现,RSS逐渐的走向没落,但它自身有些优势在如今也难寻替代:多平台聚合以及不被训练化。可能也正因如此,RSS才能在如今各式各样的信息流工具中仍能保留一席之地。那么今天,我想让这个老东西成为主角,来介绍一下我到现在还在使用的RSS源。

打开我的RSS订阅工具:

可以看到我把源简单的分成了几个组。这样一来,就可以从各种来源的文章中快速筛选特定主题的文章了。接下来,就从我订阅的27个源中,挑选一些我认为值得一看的源来简单介绍一下。

Linux中国

这是我现在知道的、Linux为主的、还在频繁更新的网站。每天都会有不少的内容更新。如果你想跟进一下人世间开源世界正在发生的故事,以及学习一些Linux的最新知识的话,可以来订阅一下这个网站。

Archlinux近期新闻

如果你使用archlinux的话,那么我一定会推荐你订阅他们的消息发布站点。一个众所不周知的事实,由于archlinux的包管理比较粗犷,且滚动更新频繁,所以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用户手动干预。而这个站点正是官方提醒用户的一个消息发射站。即使你不用RSS,你也应该时常来这个网站看一看。不懂英语没关系,archlinuxcn提供了同样的服务供你使用。

RSSHub有新路由啦

这是RSSHub出现新的可订阅选项时提供订阅消息的RSS源,由RSSHub提供支持。如今还在使用RSS的人应该或多或少了解过这个工具。说白了,就是把所有没有RSS源的站点加上RSS功能。但世界上网站太多了,有一些网站可能要听到其他人推荐才能知晓。这个RSS源就给了你一个推荐的来源。

人民日报

我非常喜欢看报纸,除了报纸那种纸质特有的声音和墨香,报纸上的语句会莫名其妙的让我沉浸下来。所以我订阅了人民日报的国际版块,我也推荐你着重浏览这个板块的内容。全球的偏实时新闻播报以及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或节日庆典的文章——注意哦,是真正的全球,并不是说国际板块不包括国内板块的内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更推荐使用国际板块的原因。相对于在这些新媒体上面的人民日报,这里的文章更有报纸的文风,读起来会更舒适。

北京本地宝

本地最新咨询的提供源。使用下来,确实有不少东西是这个源提醒我的,比如马上就可以不预约退税了,比如地铁要甩站了,比如哪里有大型活动了,比如该查四六级成绩了…这个RSS源就是有RSSHub提供的,你可以自行选择你所在的城市来订阅。

有趣天文奇观

我不是天文爱好者,但说到宇宙又确实有点感兴趣,但又不愿意去了解那么多枯燥的细枝末节。所以我订阅了这个源,时不常的提供一些天文事件、观测图片之类的,看看感觉也挺好的。

小众软件异次元软件世界

两个推荐软件的源。肯定不会说每一个都有用,但得空时候看一看,总会发现一些或者好玩儿,或者新鲜,或者可以提醒你这是你的一个痛点的软件,当然你甚至可以趁机白嫖一些还不错的东西,比如前阵子免费领取的Luminar4. 这是两个源,但内容基本都是软件推荐,所以总会有些重复。挑着看。

少数派

我没有针对某一个分类去订阅,所以我得到的更像是一个综合类RSS源,但又没那么发散,全都是围绕它的网站介绍:致力于更好地运用数字产品或科学方法,帮助用户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而产生的。我比较喜欢两个栏目:作者们都买了些啥、年度征文。可能年度征文不算一个有着明确主题的系列,但这些文章中提及的某一方面的处理思路总会有些借鉴意义,来优化我自己的工作流。

知乎每日精选

这也许是我所有订阅中内容最广、最杂的一个源。所以这个源的点击率可能是这些源中最低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我推荐它。虽然经常被说分享你刚编的故事,但精选板块还是有这一些科普意义所在的。如果你使用知乎app的话就会知道它的精选栏目中的文章质量,还是不错的。而这个源的内容便是完全复制自网站的精选栏目,值得一看。

其他的

还有一些其他的订阅,我觉得就不值得推荐给大家了,比如订阅了一些微博账号、一些up主频道、一些云主机的官网公告之类的,并没有那么大的普适性,这里就不介绍了。总而言之,RSS多平台聚合的能力不是让它消亡就能抹去的,加之RSSHub支持的订阅不断扩充,这种工具还能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要注意的是,RSS阅读不会给来源站提供额外的点击量,所以RSS虽方便,但为了网站长久的运营,可以的话还是时常去源网站逛一逛,让这些明知只亏不赚却仍把RSS放在明面的网站得以生存的更久一些。

视频点此

这一晃,上班都一年半了,我所有的电脑——除了MacBook——就像我之前那个讨论archlinux与opensuse的视频里所说的那样,全都上到opensuse了。不仅如此,还陆陆续续的“维护”了一些我自己用到了,但尚没有人在opensuse的源中提供的软件。在这个过程中,Leap也从15.2过渡到了15.3。虽然版本号只提了0.1,但其变化是异常巨大的。但今天,我不细说它的变化,而是来谈谈我自己认为安装好15.3后必须做的几件事儿。

首先,禁用debug和source源。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户,并不会debug,也不关心程序代码。所以这两个源对我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因此首先就把这两个源给禁用掉。直接前往YaST的软件源模块,将所有debug和source条目的自动刷新和启用勾选去掉即可。

在这里,你也许就会看到一个奇特的地方:相同名字的源会有两个,其中一个带有update标记。其实就是你想的那样,openSUSE把源分成了基本和更新两类。其中,基础源是不会很频繁的更新的,所有组件的更新全部通过update源来提供。因此自动刷新基础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还是在软件源这个模块,将基础源的自动刷新关闭。

到这里,对源的优化就算是完成了。

由于SUSE是实体组织的原因,很多专有软件无法直接通过这些源来提供,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一个叫做packman的源来安装。但经过这段时间的使用下来,我发现packman包含的软件数量还是比不了其他发行版——可能是我使用的软件比较刁钻?所以我更多的会使用obs源来安装这些软件。obs提供浏览器版本的安装途径,但总是莫名其妙的搜不到想要的内容,所以想要完美使用obs的软件,还是借助一类似aur助手的终端工具:opi。直接通过YaST的软件管理工具安装即可。

准备工作做好,接下来就是一些我自己需要的基础组件了。首先,与其他非实体组织发布的发行版不同的地方在于SUSE初始不会带有专有解码器,默认情况下不能播放常见的音视频。因此首先就要安装解码器。还是在软件管理,打开到视图—源—packman,点击修改软件包版本到packman,确认即可。

我自己依然需要英伟达的专有驱动。因此回到软件源模块—添加—社区软件源—nVidia Graphics Drivers—确定。待刷新后前往软件管理,会自动勾选出需要的驱动,直接确定等待完成即可。如果没有自动选择,直接搜索nvidia,选择适合自己的x11-video-nvidiaGxx安装即可。一般使用G05应该不会出什么意外。

为了实现简单的双显卡切换,直接安装suse自己的切换模块suse-prime以及托盘程序suseprime indicator。如此我们便可以方便的在托盘右键来选择使用哪一块显卡了。

最后,由于我跨越三大操作系统在使用,所以我的移动存储设备全都是exfat格式的,但suse不会自带这个格式的驱动。因此额外再安装exfat-fuse,到此一个openSUSE便完全方便日常使用了。

视频点此

如果你需要在Linux中使用Xbox one无线手柄,那么这个软件包或许可以帮助到你。

当然如果你用的是最早的xbox手柄,或者有线连接Xbox one使用的话,那么在Linux下面是可以开箱即用的。唯独对于蓝牙或者接收器方式连接会出现问题。这时我们只需安装一个包:xpadneo。这是针对Linux平台的xboxone开源驱动,我用了很长时间了,通过steam的手柄设置来分配游戏中按键是很完美的,游戏用的延迟也非常低,是一个完全可以使用的开源驱动。

直接去往它的GitHub,就可以看到安装教程。如果你想的话,直接全部下载,然后终端执行./install.sh即可。但如果你跟我一样习惯于通过包管理器统一管理的话,那对于arch用户,直接通过aur即可安装,opensuse用户,通过opi搜索xpadneo,选择不带后缀的选项,再选择home:FrauHolle源即可自动安装。ubuntu好像可以通过apt直接安装。待安装完成,重启,便可以通过蓝牙正常连接xboxone手柄了。

第一期第二期

前两天收到了这么一条私信。

这倒是提醒了我一个很早就想分享的一个小技巧,如何简单的使用不对应自己发行版的安装包程序。但在这之前想先跟各位铺垫一些内容:Linux安装包,或者说,一个二进制程序的安装包实际上在做什么。

macOS软件的安装过程能更好地展现。打开一个下载好的安装包,会看到一个应用程序图标和一个applications文件夹。

安装程序的话,只需将应用图标拖到applications文件夹上面,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访达的应用程序文件夹下看到这个应用。在macOS中,应用程序文件夹的路径是固定的/Applications, 而安装程序的applications文件夹图标下面有一个快捷方式的小箭头,查看它的属性的话就可以看到,它指向的就是我们电脑中的应用程序文件夹(关注下图原身指向的路径)。

到此就可以看出,macOS应用的安装过程其实就是把应用复制到了应用程序文件夹中。而如果我们右键应用程序—显示包内容,还可以查看这个应用所拥有的各种文件。因此总的来说,macOS应用的安装过程其实就是把这个应用程序的文件夹复制到了一个指定的位置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类比一下Windows的安装程序。它与macOS的过程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Windows允许用户自己选择应用程序的这一堆文件要复制到哪里,然后自动帮用户进行复制操作(当然,对于Windows,安装程序可能还需要进行注册表编辑的操作)。

那么Linux的安装包呢?

由于Linux更多的是在用包管理器进行操作,所以Linux用户可能很少去关注应用的下载和安装这两个前期过程。这时我就要推荐你去看看我之前的使用obs和aur分发软件包的内容了。

你理解了这个就能明白,Linux无论是包管理器还是手工下载的安装包,其软件安装过程与Windows和macOS依然是一样的。只不过使用包管理器安装,全程不需要用户手工干预,而使用下载的安装包安装,最多也只需要用户手工进行下载的过程而已。

不过,虽然Linux安装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在往系统中复制文件,但与另外两个系统不同的是,Linux会把不同职责的文件放到对应职责的文件夹中,而且对于被很多程序共同需要的文件,Linux很可能会把这个文件当作一个单独的程序,就不再附加在其他程序的安装包中了。也就是说,Linux是以文件功能为视角来归类文件而不是以应用来归类,这就使得一个应用的文件会被放到多个文件夹中,且可能需要配合安装其他的一些共有组件包才能让程序正常运行。而这种互相关联的情况,就是平时提到的依赖。

但并不是只有Linux有依赖问题,windows同样存在,只有macOS才近似于没有。而Linux比较明显的原因就在于它把文件归类得太细致了。举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子:假如说三大操作系统都有dx组件,且现在需要安装的软件要求系统中有d3dx9_25才能正常运作。那么对于linux来说,我除了要安装这个软件之外,可能还需要另行安装一个名字叫d3dx9_25的软件才能实现运行;而windows虽然也需要安装dx的安装包,但它的dx安装包里边会包括了d3dx9_1至d3dx9_30所有的文件;至于macOS,d3dx9_1至d3dx9_30系列文件可能会直接包括在macOS的操作系统中打包提供,或者直接包括在了程序的安装包中,总之不会要求用户再另行安装一个其他的软件。而假如之后又有一个程序需要使用d3dx9_20,windows由于前一次安装时已经部署了dx系列所有的文件,它就不会再要求额外安装了;但linux还需要再额外安装一个包括了d3dx9_20的软件才能实现运行。由此让用户感觉:哇,Linux依赖问题太麻烦了。

为了不让用户自己解决上面这种额外安装的问题,Linux出现了包管理器这种东西。自然,为了顺应不同的包管理器,就产生了不同格式的软件安装包。但万变不离其宗,安装程序的本质依然是在复制文件进系统,没有太多麻烦的事儿,所以手工部署一个程序是可实现的。相对于包管理器来说,我们要解决的仅仅是如何手工组织文件,以及依赖问题。接下来,就以粤政易为例,实际尝试一下手工安装一个应用程序。

根据私信的描述,粤政易本身提供了.deb形式的安装包,但其使用的archlinux中没有对应的软件包可以使用。因此,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官方提供的.deb安装包了。

直接下载deb包,通过归档管理器打开——这个可能是Linux和macOS相对于Windows安装包又一个优势所在:前者的安装包仅仅是一个压缩包,因此可以直接用归档管理器打开查看。

可以看到其中包括的文件,这也是一个Debian安装包的基本构造。我们现在是为了可以手工安装,所以这里直接顾名思义,选择最靠谱的data.tar.xz——数据tarball打开。

如果你使用Linux的话,这两个文件夹应该就眼熟了起来。

这里普及一个可能是冷门的现象:对于粤政易这类国内Linux应用来说,普遍都没有完全遵循Linux的打包思路将文件分别归类,而是有些偏向macOS的风格,将一个应用所有需要的文件都放在了同一个文件夹,然后安装时全释放在/opt的程序文件夹里就算完成了。所以对于粤政易,直接将这个data包里opt中的粤政易拿出来,你便可以开始运行这个程序了,到此,整个手工安装过程也就完成了。

但对于一些较为遵循打包方法的应用,单独解压出来没法使用,怎么办呢?

只需要在程序文件夹执行一个命令:

ldd 二进制文件名

你便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引导。箭头左边指出了这个应用需要的so文件,箭头右侧则给出了这个so在系统中的具体路径。这时只需要寻找右侧为空的so,来对应安装包含这些so的软件包,补全即可。

到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软件包,你应该都通过手工部署完成安装了。

视频点此

作为一个非Windows主题的频道,反而要来聊聊新的Windows11的事儿,你应该就可以想到我说的侧重点与其他频道的不同之处了。那么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我公司的电脑是Windows10的,前阵子告诉我可以更新到最新版,我就直接升上来了。开局最明显的就是任务栏的开始按钮和程序图标居中显示了。当然,为了延续曾经的操作习惯,你依然可以将其设置为居左显示。

系统设置—个性化中可以看到对齐选项

默认居中的模式倒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底栏样式,但相对于用惯了左下角开始按钮的用户,这个开始菜单的点击位置实际上很难做到肌肉记忆,因为一旦有新的程序图标加入到任务栏,所有已经存在的图标会整体重新居中,也就是说在最左边的开始按钮会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而且,弹出的开始菜单永远是居中的,如果你习惯了从开始按钮长出来开始菜单这种感觉的话,你可能会觉得新版的开始菜单比较有撕裂感。

但这个撕裂感其实是无解的,即使将开始按钮设置到居左,由于新版开始菜单与任务栏会有一小点间隔的视觉效果存在,仍然会给人一种启动了另一个程序的感觉。

居左时,开始菜单依然会与底栏分割

而且由于托盘栏的存在,居中显示任务栏加上右边的托盘,整体给了我一种重心右移的感觉。

顺便一提,隐藏的托盘图标小窗口也与最下面这一条进行了分割设计,点击托盘左边的小三角之后会单独围出来一个区域来进行显示。

展开隐藏托盘菜单依然会与底栏产生分割

类似的,通知中心显示的时候也会进行分割,而且通知中心砍掉了快速功能,将通知列表与时间日期进行了整合。现在点击通知角标意味着点击了时间日期按钮,会弹出通知与日历两个模块。

开始菜单也进行了重新设计,让我一瞬间感觉我开的不是开始菜单。

Windows11新的开始菜单

上方是固定的应用,下方是最近文档——虽然标题写的是推荐的项目,而所有程序选项变得不再那么显眼。印象里我还是第一次在点开了开始菜单,但一时间没找到所有程序的入口在哪儿。也许是想强化用户去使用搜索功能吧。但有一说一,搜索功能确实应该比开始菜单找程序的权重重一些。“万物靠开始”应该也能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吧,win8时代尝试通过变成开始菜单屏并取消左下角的开始按钮来解决,但很明显,一来太过激进,二来也确实太不方便了一些。而且全局搜索功能windows目前还是存在一些短板的,相较于macOS或者成熟的linux桌面环境来说。

让我比较不能接受的就是程序托盘不能设置成不分组显示了。相对于整合为一个方块图标来说,我更偏向于传统的不分组模式。有这么长的底栏,却一定要直接整合显示,对底部的利用也不充分,同一个程序切换窗口时也不如分隔的切换快速。难道微软计划在下一个大版本中把底栏dock化?

看过了灵魂底栏,来看看桌面整体。所有系统图标按照Fluent语言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圆润了不少。

重新设计的系统图标及窗口边框

而且窗口边框也进行了圆角处理。这种圆角同样适用于贴边最大化时的窗口动画。

贴边最大化时的动画效果。可以看到四角也是圆的

部分元素进行了磨砂玻璃化,相对于win7的磨砂玻璃,磨砂感更强,看起来还是挺舒适的。最明显的当属底栏、开始菜单以及贴边缩放的动画组件。而使用自带窗口组件的程序同样可以看到磨砂玻璃的效果,但不如上面三个地方的磨砂效果明细。而且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窗口组件的磨砂不会像Windows7那样,对它覆盖的任何程序进行模糊,而是只会响应壁纸颜色。比如我这台电脑,横向移动edge就可以看出来,它只对我壁纸的这几个色块进行了对应位置的模糊,而不会响应改在桌面上面其他窗口的颜色。

颜色响应示例

仔细观看的话还可以发现,新版Windows窗口大小变更动画有变化,且显隐窗口、任务栏图标也增加了对应的动画。其实整体来看,通过将线性动画变更为贝塞尔曲线,窗口整体操作感觉是更好的,这点改进我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当然,如果你习惯不要动画的话,你依旧可以在高级选项卡中屏蔽掉。

接下来简单说几个系统应用吧。设置进行了修改,去掉了win10存在的主页元素。而win10设置底部的重要提示链接放在了起始标签页的右侧显示。相对来说,这种让提示信息更显眼,整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简化了。

新版设置

与此同时,控制面板隐藏的更深了,很难在这个设置中找到控制面板的打开链接了。但就像无论如何更新,windows98的图标库仍然在最新版本的windows中一样,控制面板截止目前还是没有被微软删除的。你可以通过搜索controlpanel来打开它。

Edge完全取代了IE——这个其实应该在最后几个win10中就已经修改了。即使搜索internet explorer也可以看到ie的图标,但点击后仍然会打开edge。而edge伴随着开源化,转而使用了chromium内核,对于那些需要ie支持的传统网站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但目前可以通过使用ie模式加载功能让edge使用ie内核打开网页来解决。不过相较于国内双内核的浏览器,edge这个功能被隐藏的比较深。可以进入edge的设置—默认浏览器,将允许在Internet explorer模式下重新加载网站更改为启用,再在外观中打开Internet explorer模式按钮,这样再进入到需要使用ie浏览的页面时,就可以通过点击右边功能按钮—在Internet explorer模式下重新加载来使用ie内核浏览页面了。当然,上述操作可以通过在edge的设置中直接搜索internet explorer来更快速的完成开启操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搜索权重应该优于开始菜单。搜索才应该是对新老用户都友好的一种操作方法。

命令提示符这个名称终于三系统统一了。现在你可以跟任何用户谈论“终端”这个词而无需顾忌他是不是在用windows这件事了。也许你说搜索cmd出现的程序还是叫命令提示符,但命令提示符现在已经退化为专门描述这个传统字符工具的程序名,而不再是描述windows字符操作方法的名称了。因为当你呼出charm菜单,也就是右键开始图标,或者使用热键Win+x呼出来的菜单中,你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命令提示符”和“命令提示符(管理员)”这两个选项了,取而代之的是“windows终端”和“windows终端(管理员)”两个选择。这是个不错的改变——即使只是名称说法改变了一下。

在Charm菜单中已经用“Windows终端”替换“命令提示符”了

资源管理器的右键菜单变化了。右键时会弹出一个设计与Win11风格较为一致的默认菜单,包含了一些还算是比较常用的功能,只有点击最下边“显示更多选项”时才会打开传统的右键菜单。

新的右键菜单,点击“显示更多选项”才会打开传统菜单

这个改变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待商榷的。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它指示的快捷键shift+F10来快速展开传统的右键菜单,或者直接按下键盘的菜单键来直接打开。这大概也是一个折中的设计吧。

其实还有不少的细节有所调整,但是由于我对windows的体验本身就有些缺失,所以就只谈到这个程度吧。整体来说,由于新动画的加持,使得在操作体验上会比windows10顺滑轻盈,而圆角及新的图标设计语言,让整个系统的外观焕然一新,显得柔和精致了不少。但与之相对的,底栏、开始菜单以及资源管理器的右键菜单可以说是完全重新设计了,可能还需要用户再重新培养一下操作习惯。不过,弱化开始菜单指点程序的这个思路我认为还是值得推荐的,可右键菜单设计成这样,我个人属实是感到有些费解了。

以上就是我在更新了windows11后的一些表面的体验,而最让我有感触的,在于本次更新后,linux下著名桌面环境Gnome和KDE的味道更重了。我更愿称windows11的明暗主题为Breeze Light和Breeze Dark。本来我想在这里直接放出对比共各位品鉴,但看看时间,太长了,下次再说吧。